第四章:双重人格——成长断裂了,他只能永久地活在求爱的主旋律中
方宇奇和方宇可是一对兄弟,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的兄弟两人,方宇奇是弟弟,方宇可是哥哥,两人今年都十七岁。
母亲第一次察觉有问题是在他12岁的时候,来看诊的直接原因是,他差点溺死在游泳池,他是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却跑去游泳了,这让他母亲惊悚得再也忍不下去。
随着后来催眠的深入,然后发现其实方宇可才是主人格。由于大人畸形的爱和虚荣的心,导致方宇可分裂出一个成绩优异的弟弟叫方宇奇。因为她的妈妈喜欢弟弟,他便自动放弃了主人格,转身为积极配合治疗的副人格,为的是消灭自己,让爸妈开心。
其实看到这一篇,我的心情是很难受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懂事和牺牲,其实是一种对爱的渴望。很难想象,在独自面临消失的时候,他内心会多么恐惧,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并不那么受欢迎,自己应该消失。但是每个人活着都应该有自己的意义,我应该说因为成绩而降低自己的意义,每个人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分数上的。可能他到消失也无法懂得这个道理,只为了一味的成全大人所谓的虚荣心。所以我认为他父母这种爱是错误并且自私的。
ps:多数人因为影视作品对多重人格有误解,会觉得从一个人格转变为另一个人格,时间很长,反应夸张,影视作品总需要让这个时刻拖很长来达到戏剧效果,但其实没有,人格的转换,只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多重人格的多重身份都是独立的个体,简单说来,他们是不同的人,所以在完成心理测试时,彼此间的得分是不同的,包括智商和情绪反应。而且不同的人格之间,生理反应也不同,他们的皮肤电,汗腺活动以及EEG脑电波等都有区别,而视觉上的变化,像视敏度、折射度和眼肌的平衡等的区别,是很难伪装的。对这些生理反应的检查,是识别多重人格真伪的重点。这得通过催眠进行,引导出他的多重人格,来做对话和检验。是因为通常多重人格都会存在三个人格以上,以患者的整个生命周期算,同时具备十多个人格是常见的。
好句摘抄:
1、我无法回答,孩子不被爱时,他们首先不是去控诉父母,而是反省自己有哪里不值得被爱。渴求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中一段时间的主旋律,方宇可只是在努力地让自己值得被爱,他在还没看懂到底是谁不值得之前,成长就断裂了,他只能永久地活在求爱的主旋律中。
2、“时间久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办了,心上落一层灰,再一层灰,当这些灰堆积成山了,你就不会在意山上再落下的一滴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