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误解”这个话题吧。
首先说明的是,往往我们提及“误解”都会赋予消极的情绪色彩,但是这里的探讨不带有这样的情绪,只是就事论事的事实层面的分析,希望对彼此理解视角的拓展有一二价值。
事情的缘起是昨日在群里发生了一个这样的对话——
后来理解,本来要通知的意思是一会儿会有人来组织开会,但是用了“开盘”这个词语后,大家一时之间就在调侃自己对“开盘”这个词语的理解,每个人答案都不同。
后来我再看这段发言的时候仍旧觉得十分有趣——
一个普通的词语,在不同人的脑海里就会有这样多元的理解,而我们的世界里,何止这一个词语呀,还有很多的行为,事件,最终似乎都成了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出来的样子都不同。
思绪迁移,想到以往聊过的一段话,我们的情绪,大部分时候可以归结于两个原因造成的——
其一是,信息的缺失;
其二是,信息理解的错位。
从“开盘”这个词语给我强化的是第二个原因,每个人因为各自的背景不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认知,在面对看起来一致的词语、行为、事件的时候,脑海里的画面和身体反应、情绪等等,都是不同的。
有一个浅显的心理学案例对比积极心态者和悲观心态者的认知表现——
同样面对半杯水,积极的人觉得“真好,还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觉得“真是的,怎么只有半杯水了”。
当然,其实也会有第三种甚至第四种人,这里只是做个浅显的隐喻,事实还是那个事实,但是映射出的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想明白这一层,带着如是的视角去看世界,会发现诸多有趣的现象。
恋爱中的一个例子,来自一个朋友。
朋友和另一半因为一些事情分开了,本来说好要一起聊聊,也算圆满结束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朋友呢觉得这忒不靠谱了。
某次朋友生病了,对方呢托共同好友捎了点东西给她。
这事儿在我看来呢是对方在示好,表示可能知道自己之前做错了,看看有没有机会重新聊聊。
但是我这朋友觉得说,你要是真想聊,直接来找我不就得了,还整这出,于是就把东西让共同好友又退回去了。
至此,两人也就没聊成。
现在再来看这个例子,可能真是一样一样的,同样一个行为,在我眼里和我朋友眼里,那是两个意思,甚至是相反的意思……
家庭关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且我们常常念叨。
“我都是为你好……”
大概这是一句让许多人头皮发麻的话吧,听多了甚至觉得不舒服,因为往往这句话出场的时候我们的心情都不会太美丽。
事情的场景往往就是,父母觉得是在为我们好,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至少感知不到这份好,于是误会产生了,一个觉得我对你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另一个觉得,你这是对我好吗?
如果尝试从相对理论一点的角度来思考类似的事件,大致可以引入一个“情绪ABC理论”——
细节就大家自行百度了,简要说明就是,任何外在的信息都是A,我们的结果呢是C,同样的A产生了不同的C是因为我们对A有不同的B,B具体可以理解为“信念”。
而所有的信念,往往都是形成于个人过往的成长环境,所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人,看过的书等等。
当我们借着这幅眼镜来看大众对不同事件的反应的时候,其实有机会看见不同人背后的信念,甚至推理出其信念形成的原始事件,这个时候,我们往往相对容易理解一个人的起点,也更容易达成共识。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