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 ,文责自负。
上小学五年级时,我的班主任老师姓黄,教语文。记得他常说的劝学话是:“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最初喜欢看书,应该是受了黄老师比较大的影响。
黄老师知识面广,讲课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同学们都爱听他上课。他有一本白话版的《隋唐演义》,在我们完成课堂任务或是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时,就给我们讲书里面的英雄好汉,李元霸、伍云召、宇文成都、秦琼、罗成等,个个身怀绝技、威镇天下,同学们听得入迷,生怕下课钟声响起、破坏这宝贵的幸福时光。
自此,我渐渐对书有了浓厚的感情。可乡村小学条件简陋,除了课本之外,很少见到其它别的图书。要是小朋友中谁有一本小人书,就会让人羡慕的不得了。那一幅幅线描的图画,配上简短的文字,勾勒出的动人故事,对好奇心正盛的少年来说,无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课余,同学们爱围在一起看小人书,我总是也凑过去伸着脖子看,没有翻页的主动权,自然是看不完整。想单独再看一遍,得跟人家说一大堆好话,前面借的人多了,只能望眼欲穿地等待。
我做梦都想拥有几本小人书,好让自己在小朋友中也有一些被羡慕的资本。可在生活勉强维持温饱的年代,父母供我们兄妹上学已属不易,哪里会有余钱买书呢?我幼小的心灵,竟尝到了一种郁郁寡欢的滋味。
机会总会有的,那年镇上三月三庙会,几个小伙伴约我去玩,母亲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塞给我几角钱,让我和小伙伴赶会时买东西吃。我在各种小吃的诱惑中,来到了镇上新华书店的小门市部,买了两本小人书,一本是《雪原前哨》,另一本是《三进山城》。看着小伙伴们吃着油饼、凉粉、糖糕,我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捏着手里剩下的几个硬币,买了碗芝麻叶糊汤面,一阵风吃完,不算饱,但心里面说不出地满足。
走在回家的路上,心情快乐得像要飞起来似的,明媚的阳光下,景色那么迷人,新绿生机盎然,整个世界都充满着春天的活力与希望。
我有了属于自己的小人书,腰杆果然挺直了不少。来找我借的、交换的同学排成了队。我当然是以交换为上,以此免去了跟人说好话之苦,把班上同学手里的小人书看了个遍,象巜金光大道》、巜艳阳天》、《西沙儿女》等,美美地过了一把瘾,时至今日,这些画册还在我脑子里留有抹不去的印象。
我读第一本长篇小说时,刚上初一,那时候学业不重,玩心大,根本不知道把心用在学习上,成日里就巴望着看点儿《故事会》一类的课外读物。
一天,我最好的玩伴玲,从县城姑姑家带回来了一本已经旧了的《桐柏英雄》,当玲神秘地把书塞到我书包时,我高兴的快要跳了起来。当时这本书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小花》,不久前才在村里放映过,那动人的歌声和催人泪下的场面一直在脑海里盘旋。有幸能看原著小说,真是太好了。
这本书看得我废寝忘食,吃饭也要把书摊在桌子上,下意识地扒口饭,眼睛就从书上挪不开了。下了晚自习回家,家里老是停电,就点一盏煤油灯,实际上用的是柴油,光线昏暗,油烟味直冲鼻子,连鼻孔都能熏黑。我顾不了这些,一头扎在书的世界中。夜深人静,我被书中的人物感动着,一会儿喜一会儿忧的,至到妈妈反复催促,才不情愿地放下书去睡觉。
由于偏科,我的数学成绩一言难尽。当时不开窍,不明白学习是学给自己的道理,一上数学课,我就和姓张的数学老师捉迷藏,不是偷看闲书,就是和同桌拍小话,反正就是故意不听课。张老师没收过我一本小人说,讨要未果,情急之下和他大吵了一架。可想而知,我对数学课哪还有半点兴趣,初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差点考了个零分,我仿佛挨了一记闷棍,心情压抑,一连几天都觉得没脸见人。张老师倒是不计前嫌,耐心地帮我分析原因,并鼓励我放下包袱,只要用功一切都来得及。
应该感谢这份让我蒙羞的数学卷子,我把它和以往的奖状放在一起,那醒目的鲜红的叉号刺得乱眼晴生疼。我默默地把手头上的课外书放在了纸箱中,吃力地做起了数学作业。张老师看我有了想学之心,时常会给我一些指导,渐渐地,数学课能跟上趟了,期未考了85分,张老师在班上对我大大表扬了一番。总算找回了面子,学习的劲头足了,成绩也一天比一天地好了。
中考成绩揭晓后,我被乡高中录取了。当年,我们那所乡高中可是相当厉害的,尤其是文科,方园百里都很有名气,老师们️课讲得好、还负责,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据说是特殊时期下放的高级知识分子,书法和文章水平都不一般。
我第一次月考出乎意料地考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三,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彰,奖品是一本天蓝封面的笔记本。自此,我的争胜心被激发了起来,小说之类的“闲书”被我彻底冷落,目光聚焦在了那一道道的难题上。我们那个班学习氛围太好了,大家都在暗中较劲。班主任老师曾说:“带你们这个班,我很放心,一个月不来也没事。”说这话时一脸的欣慰。这让我倍感压力,很害怕一不小心成绩掉下来,再不敢有丝毫放松懈怠,浪费一点时间都觉得可惜。
我最喜欢的课是语文和历史。尤其是历史,学得饶有兴趣,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到近代史的辛亥革命,我能合上书本,按时间顺序把每个章节的内容大致复述过来。回想起来,我大约是把历史当作小说或故事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苦行僧般枯燥单调的高中生活。
真正读些书是进了大学以后,当我第一次仰望学校宏伟的图书馆大楼时,内心抑制不住地兴奋和喜悦。此后四年,这座知识的殿堂成了我心灵的栖息地,给了我无比的温暖和滋养,见证了我人生历程中的成长与蜕变。
我们寝室八个女生,四张上下铺,中间一溜放了两张宽大的书桌。女生们大约都有点浪漫情调,浅色的床幔一围,各自就有了一方温馨的小天地,书桌上总是有室友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外小说和散文集,逼仄的房间因为这些书而生辉了不少。
记得大一时正流行琼瑶的言情小说,每一本都会在室友中间轮着看一遍,什么《心有千千结》、《我是一片云》、《雁儿在林梢》等,这些爱情故事,或轰轰烈烈,或波澜起伏、或凄美动人,花一样年纪的我们常常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说,琼瑶小说误导了年轻人对爱情的认知,而我觉得,作品中角色的塑造,让人们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力量和多样性,与现在物质化、快餐化的恋爱观相比,那种投入的、纯粹的爱情弥足珍贵。
琼瑶的书就像一道小甜点,并不影响我们品味中外文学名著的醇香。在课余松散的时光里,我读了《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等一系经典文学。室友们善于切磋,晚上的读书卧谈会各抒己见,遇到观点不一致,更是唇枪舌剑,金句频岀,这无疑加深了各自对相同作品的多纬度理解。
我的下铺是一个豫东女孩,名叫珍,圆圆的脸很可爱,她对藏书有点小癖好,要是喜欢某一本书了就是省吃俭用也要买下来。我俩经常一起逛学校门口的小书店,以至于和店老板很相熟,新的正版书能以低于八折的价格购得。不知不觉,我也积攒了一大纸箱子的书,都是像《浮生六记》、《人性的弱点》、《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这些能让我一读再读的书籍。有一次,我俩去市中心的书店街淘旧书,竟然用2元钱淘到了整套的连环画《说唐》,这是1981年四川人民社岀版的连环画,每册0.15元,共22册。那一刻,想起小时候对连环画的渴求,心情激动,毫不犹豫地将其收入囊中。
当然,大学生了,不会再痴迷于连环画,与所学专业经济学相关的书是要多读一些的,像亚当.斯密的《财富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读起来像啃硬骨头似的,全然没有读小说那般酣畅,但坐在肃静的图书馆里,一点一点用心啃下来,收获满满,内心的充实感无可比拟。
回想起来,大学期间读的书偏杂,多凭自己的好恶。那是人生最美的青春年华,也是读书最好的一个阶段。好时光总是过得更快,四年转眼即逝,和室友分别时互道珍重,泪湿眼眶。珍拉着我的手依依不舍,最后说了句:“别忘了要读书哦。”
和行李一起托运回来的还有淘来的那箱书。后来,这些书就一直置于书架上,不定啥时候抽出一本看看,某种意义上,这成了我的精神慰藉,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说起那套《说唐》连环画,忘了是哪一年,被侄子拿到学校后丢失殆尽,只剩下一册《独踹唐营》孤零零地夹在一排书的最边上。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毕业后我从事图书发行工作,书和我真是如影随行、密不可分。初时,看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某一瞬我会恍惚,像是在做梦一样。
工作的内容是书,读的书反倒少了,真应了清代袁枚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警言。忙忙碌碌穿梭在城市大小书市的展台前,我调侃自己“读”了太多书的封面。不过,也做了一件小有意义的事,就是和业内好友合编了一本叫《书人夜话》的散文随笔集。
在组稿的过程中,我拜见了本土多位有名望的作家。周同宾老师见我登门求稿,欣然写下《惟有读书高》一文。他说:“世界上有很多好东西,书是好东西中的好东西。书是滋润心灵的甘泉。一卷在手,诵读吟咏,其愉悦远在鲜服美食、华屋高轩、声色狗马之上……”周老师的话发自肺腑,在书本匮乏的年代,他逐字逐句地读字典,不止一遍地读,竟读出了“隽永的滋味”。
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意识到我仅仅是爱看一些好看的书而已,才华和功底都撑不起创作的梦想。而那些笔耕不辍的大家们对书和文字的爱是刻在骨子里、溶入血液里的。我所敬仰的二月河老师是读完二十四史的人,他写“帝王”系列,十年十卷,四百万字,写废了的纸能将他的书房平铺五十层。我的小文字顶多算是涂鸦而已。当我捧着刚出版的散发着墨香的《书人夜话》时,心里暗暗在想:既然没底气做一个创作者,那就安心做个书的传播者。能与书为伍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一种幸福。
此后数年,我如勤恳的蜜蜂,为书香的传递躬身笃行,籍籍无闻,却乐在其中。好处是读书便利了,个人阅读的兴趣得以延续下来,遇上心仪的书忍不住会买,国学、小说、散文、辞书、养生都有,多年积攒下来,三个书柜已挤得满满当当。每当身心疲惫、独坐书房时,看着这些与我默默相守的书,即使不读,也好似有文友在安抚我,心中便渐渐有了暖意。
前几天,很久没联系的珍打来电话,聊不完的话题,说到读书,一番感慨,觉得书的确是一个人一辈子最好的陪伴。是啊,走过岁月的浮沉,经历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千帆过尽,平淡才是生命的底色,而书能打开一扇扇窗,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风景。想起晚唐诗人皮日休说过:“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大概,不管老少贫富,只要你喜好读书,人生便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