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寺在那2025-05-05

1986 年春节刚过,13 岁念初一的我,跟着亲戚去莆田的医院看望住院的妈妈,那也是第一次踏入广化寺。那时的我,对这座寺庙的印象或许只停留在新奇上。

时光飞逝,今年已是 2025 年,距离第一次去广化寺已接近 40 年。如今我在莆田市区也有了自己的房子,五一假期,我没有去人挤人的地方凑热闹,下午从城南骑共享单车到南湖公园,再步行前往广化寺。

在这近 40 年里,除了首次和这次,我去广化寺至少有十次。尤其是 2018 年广化寺召开世界佛教论坛之后,我去的次数更多了。南山广化寺是国内、福建四大丛林之一,不收门票和香钱,游客相对较少。每次走进这座寺庙,内心都会变得格外宁静。

这座千年古刹让人心境宁静的奥秘,从多个维度都能找到答案。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寺院依凤凰山而建,中轴线的递进式空间序列,配合松柏、龙眼树、放生池等自然元素,让人有“入寺即入山”的沉浸感。宋代遗风的建筑美学,如释迦文佛塔、大雄宝殿的石柱等,能有效降低人的焦虑指数。

宗教仪轨也有着独特的感官抚慰作用。晨钟暮鼓的频率接近人体α脑波的共振频率,可诱导放松状态;僧人诵经声与自然声响交融,形成“白噪音”效应。寺院内植物的挥发性物质与檀香成分结合,能触发安宁感。

广化寺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它是莆田文化发源地,“儒释交融”的文化让本地人将其视为精神故土。僧人的“农禅并重”生活方式,消解着现代人对效率至上的焦虑。

在现代管理方面,广化寺坚持“去商业化”,免费开放、素斋随喜,通过自营生态农场维持运转。同时引入科技服务文化诠释,却不主导体验。从市区到寺院的“闹静反差”,强化了人们对宁静的感知。

下午在放生池旁边的石刻上,我看到了一些发人深省的话语,像“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生存救护心,自必得延年”等,让我感触颇深。

广化寺的文化内核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的深度融合。其历史基因中,有“开莆来学”的儒家根基、道家自然观的建筑表达以及佛教主体框架下的兼容性。近现代高僧如弘一法师、学X法师也在融合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空间和仪轨活动都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具有调和文化冲突、提供精神疗愈的当代价值。

我今年 52 岁,把自己的年龄对照到长老当年的 52 岁去看,突然觉得如果人生能活到长老那么长,那将会无比丰富。13 岁第一次到广化寺,52 岁再来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接下来的生命还有 40 年,我期待自己能有某种超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