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石崇的金谷园里,大摆宴席,宴请好友,组成了“二十四友”的文学社团,
当中就有一个人,刘琨
只看名字,估计有很多人记不起他,但说到“闻鸡起舞”这个典故,全国人民就都知道了。
就说有两个少年郎,发奋向上,每天隔壁家老王家的鸡一打鸣,就爬起来练剑,后来都功成名就了。
刘琨正是这个典故,勤奋好学的男主角之一。
另一个主角,叫祖逖(ti)
刘琨除了年轻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之外,此人和周瑜一样,也爱音乐,是一个喜欢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文艺男。
文章也写的很有水平,在钟嵘的文章排行榜上,他的诗作可是被定为中品的。
要知道钟嵘的《诗品》,不是谁的诗都能榜上有名的。
也是,不然和陆机、左思之类的大文豪混同一个朋友圈,又怎么能有共同话题呢。
刘琨家中的身世背景也不差,要是往前追根溯源一下,
刘琨可是纯正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他爷爷刘迈,曾任相国参军、散骑常侍,
他老爸刘蕃,官至光禄大夫,
刘琨从小就是官宦子弟,有条件接受正规教育,学文习武,自然也是必修课。
要知道在古代,没有义务教育,不是每一个小孩都能读书的机会的。
说起来,刘琨的先天条件不错,又勤奋好学,早早地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只是真正的大有作为,让领导,让历史记住他,却是在“八王之乱”以后了。
当时,司马集团的总裁是晋武帝司马炎,也就是我们的女诗人左棻的老公,那个喜欢用羊拉车来确定宠幸哪位美人的皇帝。
自他病死后,他的儿子惠帝司马衷继位了。
只可惜,他的儿子是个软骨头,没什么大作为,治理国家就更没那个能力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皇后,叫贾南风。
当年贾皇后的老爸贾充帮着司马家打下了天下,也算是大功臣,
于是领导就做主,结了个儿女亲家。
一般人可能都会想,能做皇后,自然是颜值、才华差不了多少,
可是史书上记载,这位贾皇后“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妒忌多权诈”(《晋书·后妃传》)
而且很嫌弃自己的老公,经常让宫里人帮她从民间物色美男子,上演露水姻缘的剧情。
当然她的私生活究竟如何,史书上记载的也不完全都是真实的,
毕竟她插手朝政,引发了“八王之乱”,这是不争的事实。
说不准,贾皇后是一个有些颜值,有些才干的,作风正派的女子,只是被政敌故意抹黑,
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贾皇后插手朝政,引起了诸王和朝臣的不满,
分封各地、各怀心思的宗室以“勤王”的名义要废杀贾后,
说是为了皇帝好,实际上哪个宗室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心里打着小算盘呢。
家大业大,偏偏是一个女人支撑朝政,家里的顶梁柱又不行,
就是稍微强势一点的邻居都想欺负你一下,更别说是虎视眈眈的同姓亲戚了。
所以,这群宗室亲王,打着“勤王”的名义,干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事,开始了互相残杀,
这就是西晋有名的“八王之乱”。
当然不是说,只有八个王参加这场政治斗争,
而是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八王之乱"。
这场内乱一共持续了1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能排到前位的大内讧。
最重要的是,这场内讧,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300年的动乱,
此后的中国就进入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趁着各方势力陷入混战,北方民族也趁机入侵,
在这样的局势中,北方只有我们的男主角刘琨,独树一帜,为西晋坚守着。
在赵王司马伦执政期间,刘琨做了记室督,又做了从事中郎。
后来看出了他的军师才干,就任命他为冠军将军、假节,和孙会领兵三万抵抗司马颖,
不过,失败了。
对于他个人而言,还是蛮失望的,
毕竟年轻时候,“闻鸡起舞”就是为了能让自己打胜仗,建立军功的。
但对于领导而言,刘琨着实很卖力,因此彻底记住了他。
此后政治生涯一帆风顺,做到了广武侯,邑二千户。
相比较“闻鸡起舞”的另一位男主角,祖逖(ti)
刘琨身上的公子作风还是很浓厚的,不能做到与众将士同甘共苦,
时不时写写文章,玩玩音乐,吟风弄月一下。
如果是在宋朝,刘琨这些就叫有情调、有内涵了。
偏偏是在西晋“八王之乱”这样的兵荒马乱时期,
刘琨这样的私生活,让他和部下始终是两张皮,有隔阂的。
他的确是会打仗,但只适合做冲锋陷阵的先锋,不适合当统帅。
没有像孙权那般会识人的眼力,也没有统领三军的才干,加上宠信小人,
刘琨最终在政治的漩涡里,含冤而死,家人 亲属皆不能幸免。
一如朱熹给他的评语:
恃才傲物,骄恣奢侈,卒至父母妻子皆为人所屠......恃气傲物,不能谨严.....卒至于败而已。
即便是这样,想必刘琨身处其中,也有很多的不得已。
我们后人看历史,是清清楚楚,
但当事人可是晕乎乎的。
刘琨毕竟也是一介凡夫俗子,也挣扎过、彷徨过、屈服过。
就像他自己酒入愁肠,写的那句诗一样: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
年轻的梦想,终究抵不过现实的碾轧,
无论最初和兄弟祖逖,天不亮,就爬起来的练剑,心里勾画的是怎么样的一幅未来愿景,
在他一点点揭开这个现实世界的真面纱时,无论心中多失望,还是得要负重前行。
因为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