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已经在床头躺了有些时日了,时有翻阅。早在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们就争先传看的一本书,如今我都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才懒懒散散的看起来,实在是有些汗颜。
在“丧偶式”“诈尸式”家庭教育盛行的今天,父亲的缺席不再只是母亲怨妇一般的唠叨,教育专家也来助力。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不容小觑的,一个健康的家庭教育就应该是夫妻合力协作。在这方面看,《傅雷家书》就是父亲教育的典范之作,是现代父亲的榜样之作。
怀着一颗仰慕的心来拜读《傅雷家书》,用一颗学子的心来品读《傅雷家书》,用一颗同理的心来感受《傅雷家书》,被这位父亲细致入微的关爱感动了,被这位父亲朋友式娓娓道来的说教折服了,被这位父亲与孩子同学习共成长的毅力震撼了。
傅雷选择用书信的方式陪伴着远在海外求学的傅聪,从与大使馆沟通的方式到与国内恩师的联系,从钢琴老师的选择到参与演出的次数,从演出的曲目选择到每天时间的分配,从演出的现场表现到演出后的媒体评论......傅雷用父亲的口吻教育傅聪如何做人,如何追求艺术;从健康尊严的角度与傅聪探讨如何成就自己,如何保持艺术家的修养与节操;傅雷用专业的艺术视角与傅聪探讨艺术、分析现状、规划未来。也许,正式因为有了父亲的细致说教,才有了傅聪后来的成就。
《傅雷家书》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是一句句逆耳忠言,是蕴含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现在读来,依旧有很多是可以学习借鉴,甚至可以“拿来主义”。
从傅雷的教育里,我学到了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大概就是现在常说的“赏识教育”。被打击式教育养大的自己,深知打击式教育的弊端,在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是尽量避免打击,却完全没有进行赏识。也曾经试着鼓励孩子,但是又害怕孩子骄傲,所以平时也很吝啬鼓励。傅雷就不一样,几乎在每一封信的结尾都会说起自己对孩子的赞赏,对为有这样的儿子而感到欣慰、感到骄傲、甚至是感到自豪......想想自己,从来都没有跟孩子这样敞开心扉的表达过感情,就算是孩子已经达到了令自己满意的目标或者成绩,我也只是安耐住激动的心情故作轻描淡写的说:“加油,继续努力!”“好好保持,不要骄傲”。教育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结果。傅雷可以让孩子更有使命感,而我则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做功的机器,只是被动的来做功。
除此之外,傅雷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治学的严谨的态度更是值得学习。在一封封家书里,傅雷除了和傅聪谈艺术之外,傅雷还经常谈起国学、谈文学、谈哲学、谈历史、谈美术......能谈起的,必然是擅长的,至少是经过思考的,可以给孩子引导和启迪的。同样是作为教育孩子的父母,自己感觉有点尴尬了,以后还是多读书吧,否则以后连聊天都会让孩子觉的不够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