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努力,不一定越成功

努力的真正意义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一类人,他们明明很努力,却一直没有成功。

    我读高中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每天第一个到教室也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老师的每一堂课都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相反另一位同学,每天都是踩着上课铃最后一个进教室,对于学习他好像永远都是放荡不羁的态度,每到下课休息时间,总见他在篮球场中奔跑,无拘无束成为他的标签;就这样两个学习态度差异很大的人,在高考成绩出来那一刻,都颠覆了我们所有人的“期盼”,因为后者考上了重点,而前者只是勉强进了专科院校。

      其实这样的结果也没有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每个月测评考试的时候,都差不多能知道水平的高低,只是原本以为差异不大,却不曾想差异会如此之大。这个事情对于我还是有不少打击,因为我就是前者最好的朋友,也就是说其实我和他差不多,我们每天努力学习,努力考试,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可最后总是差强人意,我们的努力感动了周围的人,却唯独没有感动考卷分数。

      那时候我只认为别人聪明罢了,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智商贫贱,可直到最近我才明白一个道理——“开悟”,读书真的需要一个人的开悟,只有开悟了才会思考一本书的前因后果,才懂得如何学习效率会更高;也只有开悟了才会一路开挂,但这个开悟有点玄,我不知道如何去讲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在脑子里出现,也许有些人会说是聪明,其实聪明也是这个的前提,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看起来不努力却能一路开挂,而有些人看起来努力,却一直止步不前。

      想起了另一个故事,说的是一群蚂蚁每天都在忙碌着,他们忙着搬食物,忙着建蚁穴,忙着照顾幼蚁,每个蚂蚁都忙得不可开交,可就在这群蚂蚁忙得夜以继日时,有那么几只蚂蚁却整天无所事事,东张西望,游手好闲;有一天下大雨了,忙碌的那些蚂蚁看着自己辛苦建的蚁穴和食物被大雨冲走后,它们乱成一团,手足无措,可就在这时候,那几只无所事事的蚂蚁,却不慌不忙地带领着大家进入了另一个洞穴,寻找新的食物。

懒蚂蚁


    原来这几只偷懒的蚂蚁不是真正的懒,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侦察上,看起来游手好闲的他们,却不曾停止过思考。

    我们每一个部门里,为什么总有一两个人不用做实事,其实他们只是用思考来完成工作而已。

    人与人的差距,真的不是努力的程度,而是思维的深度,没有精准的思考,所有的努力都是百搭。

    有一位特别爱好写作的年轻人,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小说家,每天都笔耕不辍地写作,一天除了吃饭睡觉时间都在写,每天几千字甚至几万字,可是他写出来的小说没有人看,别人连看他小说都觉得没有“时间”,他很沮丧,于是跑去问了老师,老师了解了他的写作方法后,反问他一句“你每时每刻都在写作,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这一句把他问愣住了,从他的表情中得知,他好像顿悟了,这时老师又接着说:写小说没问题,但难的是思考,没有思考,你的小说就没有灵魂,你的勤奋也就没了意义”。

    这个故事不但点醒了年轻人,也点醒了我,我把埋头写作作为唯一的创作手段,不去思考,不去总结,凭什么文章会写得好呢?

  其实 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思维上的懒惰而已。

  无论多忙,都要给自己一些空余时间,这些时间、要给自己放空,想想自己的问题所在。

    前几天看了一本书《技术与文明》里有一句话:人只是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她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我们在努力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并不是越努力,就会越成功,因为思考的深度,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