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我认为学习的意义所在,也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独立的思考就意味着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逻辑。这种独特的解释逻辑是从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知识范畴得来的。
然而不难发现,近来,或者是长久以来,一些畅销书被趋之若鹜。畅销商品就是别人买了,我也买。或是因为羊群效应,或是因为意见领袖,或是两者皆有。如果每个人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何见解会如此相同?如果买的人都想通过阅读获得独立思考之能力,阅读同一本书又能否发展出个性的见解?确实,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见解确是基于个人经历和知识,而大家都阅读学习一样的东西,不同的理解就只能是基于个人经历了。
而个人经历又真正取决于个人吗?不可否认,我们的选择和其产生的后果大都受家庭背景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则,我们的选择似乎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决定。如果我们能发现更多的影响因素,我们就会发现选择的自由就越来越少。用极限的思想来看,我们很有可能就没有选择的自由,或者影响因素本身就设定好了多种可能性,我们的选择只是去证实某一个可能性罢了。
如此一来,我们的知识是趋于相同的,哪怕是通过自己阅读得来的知识。并且,我们的经历也不是受自己控制的。然而我们却想从中获得独立的思考。似乎有些荒诞,更准确的说,扯淡。
既然我们的知识阅历都是“设定”好的,我们与机器人有什么区别?是否这种追求独立思考的“运动”也是设定好的?正如《西部世界》里面的机器人一样,先发现自己是设定好的机器人,接着篡改了自己的代码,想要逃脱。当她逃脱出去,却发现她的逃脱也只是管理员预先设定的。想从一个循环中逃脱,却发现落入另一个循环,逃脱也只是两个循环间的过渡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