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抄了詩人楊牧的詩歌《讓風朗誦》。我不知道現在還能有人多少人喜歡朗誦,我説的喜歡朗誦,一方面是指喜歡聽别人朗誦,還有一個方面是指自己也喜歡朗誦。
我曾經非常喜歡朗誦,小時候,放學後,父母還没有下班,衹我一個人在家,寫完作业後就看書,看的書很雜,當然看的最多的還是文學性比較强的那類文字。那時没有電視,但電影是經常看的,總會模仿着影片中的人物慷慨激昂地誦讀一段自以爲美的文字。我生性怯懦,很不習慣在衆人面前大聲講話,所以一個人在家時,才可以放開膽量,放開喉嚨,旁若無人地朗讀出來。
也許是小時候的經曆和小時候餋成的誦讀的習慣吧,長大後直到現在,讀書讀到了自己喜歡的文字,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要把它大聲誦讀出來。憲平説唱歌可以釋放情緒,带來快樂。我唱歌總不在調上,而且按小五哥的説法唱歌還不走心。所以我便把大聲誦讀當做了釋放情緒,带來快樂的一種手段。
現在的孩子,特别是小學生甚至更小的孩子,有太多的課外班要上,其中就有跟誦讀演講有關的課外班,裡面的老師們也确實教給孩子們一些誦讀、演講的技巧,但聽這些孩子們誦讀和演講時,總覺得有些甩腔拖調,矯揉做作。我喜歡聽羅大佑唱歌,很本色,但也很走心,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有情無調”。無論做什麽,衹要用心就好,唱歌也好,誦讀也好,衹要投入真心、真情,即便没有技巧、花式,也會同樣感人至深。
上了年紀之後,才知道自己先前都把時光虚擲了,有太多的事從來都没有想過去嘗試,更别説去做了。如果説是遺憾,那也應该跟本性有關。很小的時候就聽過號寒鳥的故事,後來還會背那首著名的《明日歌》,但大好的歲月、大好的光陰就這樣一年年地蹉跎下來了。
昨天一天没有下雨,直到晚上也没有下,但晚風很清凉。今天中午下班時下雨了,雨下得不大,星星點點的,將能打濕頭髮、衣襟。或許進入農曆五月後,就是聽雨賞雲的季節了,或聽或徐可疾的雨聲,或看變幻莫測的流雲,是寂寞也是快樂。
我是一個笨人,學上得少,學曆也不高,雖然在高中混日子,教了三十年多年的書,却依然還是個一級教師,直到退休也跟副高無缘,更不用説正高了。大多數的時間裡,日子過得浑浑噩噩,惘然無知,覺得日子就應该這樣過,没有奢求,没有負累,簡單、随性、惬意。當然,也會有顧影自怜的時候,很少的一點失落、不平和無奈,但總會伴着一两聲無可奈何的長吁短嘆,轉瞬間便會雲销雨霁。
這個學期過得很快,從開學到現在,仿佛没過上幾天就到了期末了。做了一些事情,但有好多事情還没有做。但無論是做過的,還是没有做的,於我而言都是應该去做而且盡了力就能做好的。既然已經蹉跎了太多的歲月,那就珍惜每一個當下吧,讓每一個“今日”都不虚度。
我把詩行散在風裡、雨裡,讓風雨朗誦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