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朋友圈,这几天大概所有人都在晒。晒十八岁,晒网易音乐,晒支付宝支出及年度关键词,马上到了年关,又要来秀恩爱,秀聚会,秀婚礼了。
商家喜欢捆绑销售,因为卖出更多赚得更多。互联网喜欢捆绑感情,感情越深卖点越多。产品经理喜欢用“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这类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善举”,当然,行家也管它们叫“产品”。产品是什么?互联网资本家们盈利的手段而已。归根结底,不过是利用数据寻找卖点,但人人感动于这种“被关怀”。
不得不承认这些冷冰冰的数据代替了人类关怀同类的现实。当人人都在发表各自的“数据链”时,内心有多欢喜背后就有多孤独,这份“被关注”的期待或许盖过了对“关注”别人的好奇,自然只能沉浸在自己的“数据堆”。想到这点,抑制住手抖。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层次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不知道没有网络之前,普通人是怎么满足这些需求的,或者说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但今天的互联网的确满足了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满足了社交需求;又比如,对少数人来说,满足了安全需求或是尊重需求;还比如,对马化腾等人来说,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
这种在茫茫人海中“被惦记”的感觉,被“见证”了的一年,两年,甚至很多年的过往,尤其是那些自己都遗忘的过去,的确令人开怀,哪怕只是毫无感情的数据。毕竟,没有人会不喜欢“被惦记”的感觉,也没有人比它们更“懂”你了。
怪我们这一代人中的网络毒太深吗?也不见得吧。
最近在看《腾讯传1998--2016》,吴晓波先生被邀执笔采访并研究腾讯发展史,若单纯把故事挑出来细化,丝毫不逊色于八点档偶像剧。
因为即时通信QQ聊天衍生出QQ头像、QQ秀、QQ家园、QQ空间,进而又出了部落、小视频、直播;
微信功能从聊天,发红包,到数以万计的公众号和小程序;
淘宝从购物平台开始,搭建自由职业者的舞台,平民、草根也可以分分钟实现梦想……讲真,网络发展得太快,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因为中毒都谈不上,要是真中毒了或许也能在互联网的浪潮里卷两片浪花。
前些天看到有人一味地强调直播行业的暴利被不公平分配,甚至指责文化被扭曲。马克思老人家不是教过我们要辩证看待问题吗?吃不到葡萄何必抱怨葡萄酸呢。市场的发展是曲折前进的,哪容得了你我批判?
真正的原因是大抵是需求被不合理分配吧。一个人只有基本的生存需求才有额外的时间去追求其他需求,而对于现代人而言,基本的生存需求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当网络囊括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时,很容易混淆,加之发展进程太快,时间被压缩成一大块一大块,很容易消逝却不易发现。
很喜欢金庸的一句话,“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用在这里同样合适。
凡事真的要有度啊。
昨天在微信读书听一位小哥哥的总结颇有感触,很喜欢这些阳光并自信的人儿。那些鹤立鸡群的人们,或靠财富,或靠美貌,或靠胆识,但最令人倾佩的是才识。他们放弃无用的社交,不刻意耐住寂寞,始终保持好奇心,热爱生活,坚持学习,知行合一。
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