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
勤劳或许是大多数母亲的特色。我记得很小的时候,母亲非常能干,爸爸在粮站帮忙,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农活,在屋子周围种了许多惹人羡慕的果蔬——苹果、李子、橘子、桃子、番茄……还有经济作物——甘蔗、芍药,以及桑蚕。养蚕时节,家里所有的屋子里都是堆上油菜竿,用来供蚕吐丝结茧。那时候卖掉蚕茧的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较大比例。
由于父亲没有文化,不会算账,90年代初和人合伙在成都卖水果。结果隔一段时间又得回老家,从我妈手里拿本钱。后来我们觉得奇怪,每天都买进卖出,怎么会一直亏本。她就去到成都,发现父亲几乎没有入账,别人收钱,结果只象征性分一点给他。于是母亲留了下来,从此两人一起在成都。凌晨三四点就出发去早市,六点左右回到农贸市场市场。下午父亲可以休息一下,而母亲从来没有停歇过——早晨的菜单核对、记账、零售、晚上算账、结账;那会儿,他们为很多地方提供材料——工地食堂、大酒店、小餐馆、一些公司食堂。很多晚上需要等待不忙的时候,尤其是餐馆;结账完成时,已经晚上十二点过。于是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而且风雨无阻。
有些人觉得城里卖菜比农村干活好,从收入看是,可是农活总有闲的时候,而他们那时候忙得像个陀螺,等送完菜(有的比如土豆莴笋要削皮,空心菜要择好,韭菜要理出来……),中午十一二点吃早餐是家常便饭,偶尔一两点吃饭,直接省略午饭。
我们家很多亲戚都陆续尝试过走出去,结果最后都返回老家了,要么没有母亲会说话,要么觉得天天如此累,坚持不了。
公平
小时候和妹妹打架,母亲从来没有偏颇,两个一起罚,现在回想,我其实欺负妹妹要多一些,真真切切的“坑妹”一族。我总是先有新东西,比如初中就有了自行车;妹妹往往会穿我的旧衣服,也没有过自己的一辆车。
当然在她眼里,或许母亲没有那么公平,因为那会儿我经常生病,所以母亲很多次回家都是带我去看病。大人同情“弱者”也是常有的事情。
后来有了弟弟,她也有所偏爱,但是那种“偏爱”在别人眼里是微不足道的。我比弟弟大很多,所以我们压根没有机会长期生活在一起——他小的时候,我已经寄宿学校。母亲对弟弟的偏爱无非就是在吃穿上多给予,他从小吃什么没有短缺过,不像我们。可是爸爸喜欢的是女儿,而且常常挂在嘴边,行动上也是。所以别人常常调侃我弟弟是捡来的,这态度千差万别。
溺爱
学前班,下雨的时候,不想去上学,母亲便背着我翻过山行了两三里路到学校。后来再有厌学的时候,被狠狠地惩罚过。
母亲回来,带我去看医生……从乡镇的医院、到隔壁镇、到隔壁的隔壁镇,只因为从电视广告那里得知有一个“知名医生”……
记得在路上,她一手提着一大包中药,一手拉着我走在满是灰尘的道路边上,说:“幺儿,你要好好吃饭,以后就不用吃药了!”——那时,因为我们都晕车,所以二三十公里外的医院都是走路去,单程两三个小时。
母亲不会做大菜,因为家里做饭都是父亲在负责。母亲也不会纳鞋,反正直到高中我穿的布鞋都是外婆纳的;穿的毛衣是委托姑姑们织的。所以在姑姑们的眼中,我母亲不是那么“能干”——饭做不好,鞋子、毛衣也不会。绣花应该是会的。
我也一度很嫌弃母亲做的菜没有味道,因为她偏素,喜欢青菜。受她影响,虽然我也喜欢,但还是偏爱父亲的重口味系列。当我在国外时,母亲总说,等你回来我给你做好吃的。每次我都是随口答应,因为我深深体会过她的“好吃”的定义。然而,去年回去,这次,我知道是真正的“好吃”了。不知道她私下练过多少遍,以前生意忙,不能照顾周到,一旦松下来,她便极力完善自己的技能,等回家时一一向我们展示。
我回家的时候,母亲总是买很多水果,削皮、切好,端到手边,说“来,多吃点水果好!”“想吃什么?我们再去买?”
我回家不方便时洗衣服,她看见了,说这么几件衣服哪需要你洗。被子什么的,让你爸洗就好了……其实我小时候洗很多衣服,因为那会儿他们每天忙得转,尤其是夏天一家五口,几乎天天上午洗衣服……当时没有洗衣机。
宽容
对于读博这件事,母亲并不是很支持。因为她觉得女子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竟然一语成谶。可是当年她也没有太反对。她对于我们总是小心翼翼,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觉得我太脆弱了,所以我的决定她很少反驳。当我决定要去新疆的时候,当我决定要出国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她的失落和担忧,她总是在背后叹气,末了又害怕我发现。
她密切地关注着我所在地方的任何消息,比如当时哪里有恐怖袭击,哪里的留学生出了事情。
在父母的眼里,成家立业也是正事。母亲依然很传统,想要子女早点成家;特别是周围的人都说她不操心。其实我们知道,这不是她操心能解决的,发现不能立即实现之后,她嘴上也说,你一直在家,我们也可以养着你,反正房间一直都有的,随时回来住住着都行。反而姑姑不乐意了,说你们住乡下也可以,自己去修房子,不要占现在的——那是留给你弟弟的。作为独生子女的堂妹说,你来我家吧——我们房子宽。不过大家也只当是玩笑。
从母亲身上,我们学到了乐观、宽容、勤劳、勇敢以及爱。她的品德无法一一概述,然正是她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正是因为母亲,我们得以健康(身体稍欠,心理)成长;即便是早期的留守儿童,没有多少陪伴,依旧自律、刻苦、礼貌,成为了村里的“奇葩”。
在母亲眼里,我永远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随时守候在旁。而她的那些品质也确确实实烙在了我的身上,一直陪伴着我的现在,也将影响我的后半生。
Ps 唯一受不了的就是她的唠叨。
小剧场:
妈:把这块肉吃了?
我:不要,我吃饱了!
妈:就一块了,尝一尝,你爸的新菜式,可好吃了。
我:刚刚不是尝过了?
妈:那再吃一块。
我:不要……
后面继续……最后,我吼,“不吃不吃…说了吃饱了,你一定要我撑着吗?”
最后,母亲妥协!对的,在我们的交锋中她总是妥协。
场景二,我在家里用电脑
妈:我们出去走走,你都坐一天了,去给你买衣服……
我: 不去
妈:你休息一下吧,整体对着电脑。眼睛不好。
我:没事!
妈:那陪我出去走走吧,我们说说话,我也好久没动过了。
我:好吧!
然后关了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