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周时间在上下班地铁上将《在细雨中呼喊》看完,买来在书柜一直安安静静的待了接近两年,都未曾翻阅过,记得一位作者说过,阅读也是需要缘分的,也许我与此书的缘分就是从近期才开始的吧。自己曾对七八十年代的中国表示热爱和向往,相比当下人们的浮躁和不知足,他们会显得那般的朴实、善良,但是通过读余华的作品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另一面,痛苦、无助、妥协、绝望,也许这才是生活的本色,《活着》中的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使我记忆犹深,这段时间情绪也深受书中影响,这是一部阴郁而痛苦的小说,孙光林通过回忆追溯自己及他人过往。
最先走向死亡的“弟弟”,“生者将死者埋葬以后,死者便永远躺在那里,而生着继续走动。这真实的场景是时间给予依然浪迹在现实里的人的暗示”以及“父亲”和“哥哥”可笑的、滑稽的自认为能成为英雄家庭的空洞幻想;
短暂的友情,苏宇之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感到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去那种表面的朋友”;
大年初一“祖父”将“曾祖父”的遗体背到城中的当铺“在那个寒冷的清晨,我祖父挥动着那具僵尸,把整个当铺搅得天翻地覆”
“祖父”背着重病的“曾祖母”在逃亡歇足之时,“我曾祖母在那个月光冷静的夜晚,睡着后被一条野狗吃了”
“父亲”对“祖父”的屈辱和谩骂,到“祖父如愿以偿地死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没有引起我失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感受。”
“母亲”死后,“父亲”像是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似的,每晚到母亲的坟前哀嚎。最后“父亲”孙广才是由他无限热爱的酒带入坟墓的,当他醉醺醺回家时,在月光下步入了村口的粪坑。他葬身于最为肮脏的地方。
和“我”共同生活了五年,像真正的父亲那样疼爱过“我”、打骂过我的王立强。用一颗手榴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每一个人物都如同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妥协。同时也会让我们追忆自己的年少芳华,最后引用文中余华的自序“当慢慢的人生长途走向尾声的时候,财富荣耀也成为身外之物,记忆却显得极为珍贵。一个偶然被唤醒的记忆,就像是小小的牡丹花一样,可以覆盖浩浩荡荡的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