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可乐在喝盒装的豆奶,喝着喝着把吸管拿掉,直接把豆奶盒举起往嘴里倒。豆奶从吸管捅破的那个小洞洞里流出来。由于不熟练的手法,豆奶洒到了身上和桌子上。在旁边的爸爸急躁地说:“哎呀!不要这样子喝,你看!都洒出来了,脏死了!喝正经一点!”。可乐没什么反应,继续努力地摇晃豆奶盒,尽量把豆奶挤出来。我看爸爸快要安奈不住的时候,走过去说:”妈咪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把剩下的喝完,要不要试试?“,可乐点了点头。我示范了把盒子倾斜豆奶都聚拢到一个角落,然后吸管摆向这个角落,可乐成功把豆奶喝完。可乐爸爸也似乎觉察到儿子这样喝豆奶背后的一个需求。
我可以如此淡定地去协调喝豆奶的事情是因为之前我也同样地急躁过,有带着责备的语气去问”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三岁8个月)问为什么是得不出结论的,即使是大人也不是每一个行为都清晰知道是为了什么。这里也给了我一个思考,以前不会这样子喝,最近经常这样。于是我细心观察了一段时间,刚开始喝的时候可乐很自觉地插上吸管正常喝,当他需要用力吸的时候且感到无法吸到更多的豆奶时,就开始摇晃盒子(发现还有),顺势拿掉吸管举起盒子……
说到这答案呼之欲出了,就是他发现平放着来喝到后来无法再以吸管为主力吸到豆奶,又发现盒子里还有的时候,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把豆奶弄出来,喝完。(由于可乐爸爸比较难接受脏兮兮的样子,所以我主去调和了。实际情况实际操作,爸爸不在,我会选择让可乐继续尝试下去。哈!)
场景二:
某天放学我推了BB车去接儿子,推着推着突然下起小雨。雨势不大,我就跟可乐说撑着自己的伞推回去把,不开雨挡了(雨挡是能把整个婴儿车套住的雨衣),把雨挡塞到袋子后我顺手钩在婴儿车上。推了几步可乐说:”这里刺到我了!“。我说哪里啊?以为是雨伞刺到他,又调了下雨伞的位置,继续匆忙地赶路。雨势开始大,我自己也撑着伞,有点吃力。推不到几步可乐把自己的伞扔到地上说:”我不想撑了,好累啊!“。我有点不耐烦,说:”现在下雨正赶路呢,能配合点吗?很快就到了呀!“,硬把雨伞塞回到他手里。又推了几步,可乐又没拿好伞,弄丢在地上。我这下准备要爆发了,可乐指着后脑勺说:”这里被刺得好痛“。看到他委屈的样子我一下把理智拉回来了,蹲下来仔细检查了一下什么东西刺到他呢?原来是雨挡(比较厚的胶膜)的一个尖角漏出来了,正好对着他的后脑勺,他一靠在婴儿车的靠背上就被刺到头。我马上抱抱儿子说:”刚刚被这小尖角一直刺着头感到难受,很抱歉啊,妈咪没注意到,还说你不配合,是我没弄清楚情况。“。我把雨挡重新收了一下确保没漏出尖角后继续赶路,可乐也一直撑着自己的伞到家,中途没有说累不愿意撑着。
生活中的这两个细微的事情让我体会到孩子并不是存心给我们制造麻烦,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需求在。他们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世界,以自己的理解去尝试获得生活技能(例如如何把豆奶全部喝完)。有时候他们采取的方式会显得笨拙,会让成人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成人会安奈不住地教孩子一些他们认为更简单有效的、更聪明的方法,减少孩子走弯路。可是往往就是成人世界里讲求的快,精,准误解了孩子的很多行为,也容易把孩子推上道德的高点,用道德去衡量孩子的一切。剥夺了他们尽可能探索的权力,磨灭了探索的欲望。孩子自主去通过尝试获得生活技能的机会几乎没有,到孩子长大了家人又可能会抱怨很多,小至怎么都不能自理,做个菜也不会,洗衣服也不行,削水果也削不好!大至怎么都没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太差,不自信,沉默寡言社交能力不行啊等等等等。这些都源于在孩提时孩子自主去开发自己的时候没有得到合适的土壤,给到尽可能生长的肥沃的环境。更多的是被误解,被压抑,被过度拉伸,拔苗助长。
成长是缓慢而美好的,能投入到体验过程当中获得幸福,成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让我们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肥沃土地,在这片土地里尽情生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