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呢?原因详情见下文。
上周末,亲戚带着他们家4岁的儿子来玩。我儿子2岁8个月,很喜欢这大哥哥,基本所有的玩具都拿出来和他分享。
这一点,让我露出慈父般的笑容。男孩子,大气!
晚饭前,亲戚4岁的孩子尿尿后,突发奇想地冲进卧室,大模大样参观了一圈。摸摸这个拿拿那个,而后瞧上了我儿子的蓝色费雪小海马。
这个小海马玩具,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抱着睡觉了,是最爱的,没有之一。
看到小海马在哥哥手里,我儿子有些不乐意,说了句:“这是我的。”
哥哥不理,哥哥的爸妈也没理。
注意转移法启动!我赶紧拿了我儿子喜欢的小机器人,让他转移注意力。他把机器人接过来,但眼睛还是盯着自己的小海马。
过了几分钟,哥哥把小海马随后扔沙发上了,我儿子喜出望外,冲上去把海马拿了回来。那失而复得的惊喜表情,是最原始的满足。
接着,他小跑着把小海马放回卧室自己的小床上,并且放在了它应该在的枕头旁边。
吃完饭,4岁的哥哥要走了,突然又冲到卧室,把小海马又拿了出来,拎着它的小尾巴甩啊甩。
我儿子看着自己的好朋友在哥哥手里,大声说:“这是我的小海马。”
亲戚两口子象征性说了句:“把玩具还给弟弟吧。”
哥哥耍赖:“我还没玩够,我想拿回家玩。”
听完这话,亲戚两口子看看我。
作为一个大人,我必须在这时候做出姿态,但我不想违背儿子的心,蹲下来问我儿子:“哥哥想拿回去玩两天,行吗?”
他拒绝得很干脆:“我还得听着睡觉呢。”
我没有强迫我儿子“分享”,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他最希望得到妈妈支持的时候背叛他。
我转过头对亲戚家的孩子说:“弟弟得抱着小海马睡觉,你先还给弟弟,回头婶婶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好不好?”
我是真心要给他买一个的,亲戚可能当成了客套话,有些怒恼地把玩具抢过来塞到我手里。孩子哇的一下大哭,亲戚哄都没哄,连拉带扯地把孩子拉走了。
我和他们说再见,我儿子和他们说再见都假装没听见。
等孩子睡了,我打开电脑选购小海马,想微信问问亲戚详细收货地址时,发现我的信息被拒收。
尼玛,亲戚把我拉黑了。
后来,无意中从别的亲戚那里看到了这亲戚当天在朋友圈发的信息:这世道,孩子不懂事,大人也越来越自私了。
没办法,我只能呵呵哒了。
一件小事看清一个人,再无交集也罢,但我从不后悔,帮我儿子扞卫了他的小海马!
有网友戏说让梨故事主角的内心世界——来自孔融心底的嘶喊:我其实想吃大的,但选大的你们就不夸我谦让和舍己为人了!为了满足你们的需要,我只能选小的博眼球!
有一位女士谈到自己幼年时的“自私”。当时物质奇缺的年代,有个漂亮的橡皮都能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偶像。但远在北京的姨妈,竟然送她一辆漂亮童车。
生来大方的她,不介意让亲戚孩子偶尔骑一下的,但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孩子骑上去,就再也不下来了。
那亲戚孩子脾气特别倔,不管妈妈怎么拉他,就是又哭又喊,叫着把自行车骑回家去。
一开始她的父母没有出声,但那亲戚孩子哭了十几分钟时,脸上挂不住了——已经有别的亲戚劝:要不让他骑几天吧。
那时候的父母多数不知道“物权”这个概念,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给面”。
当父母说出:“要不拿走给孩子玩几天吧。”的时候,亲戚孩子破碲为笑,而她红了眼圈,却不敢哭,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妈妈那大巴掌会落下来。
直到亲戚家孩子兴高采烈把自行车骑走,亲戚们也走光了,她才哇哇大哭。开始妈妈还安慰几句,后来烦了直接吼:“不就是玩几天,你还没完没了了,我和你爸都这么大方,怎么生出你这么小气的闺女来?再说了,还不是你非拿出来显摆,人家才拿走的嘛!”
明明是大人的错,生生扣在了女儿身上。
那自行车,所说的几天后并没回来,因为那孩子自豪心爆棚,骑到大街上,又跑去玩别的,车弄丢了。
听到这个消息,父母也很郁闷,但他们没给她道歉,反而在她说“让他还我的小车”时吼了她几嗓子。
此事虽过去了三十年,但她仍无法释怀:“从小到大,我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不敢主动去向人求助,或许都和那次经历有关,那让我觉得自己牺牲任何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家长们自以为是,喜欢强迫孩子分享。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过是怕自己没面子,怕被人说“你看孩子被她娇惯成什么样子了”!
别说让一个孩子做到这么高的道德水准,大人自己也根本做不到好么?
你最喜欢的限量版大衣终于买到,我也喜欢,你先别穿,借给我穿几天行吧!你同意吗?
你盯着电脑抢了一天票,好不容易买了个下铺,别人说我和你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你家房子南北通透黄金楼层,我家户型不好还是顶层,咱俩换换行吗?你会换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孩子的世界,所有的玩具和用品,都是有生命的,是他们的好朋友,而不是大人的世界,用价值来衡量,然后用来作人情的。
在你眼里,一个小车等于百十来块钱,而在孩子心里,有可能和一套房子的价值无二。
不可否认,分享意识对孩子至关重要。舍得是社交能力的基本法则。
但是,再舍得,也得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去引导。
是引导,不是强迫。
强迫分享,轻则造成孩子对分享产生恐惧感,重则不敢保护自己的东西,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更无法在长大后建立责任感。
只有孩子得到了充分尊重,才会去尊重别人。
在这个问题上,我对我儿子的引导,或许可以参考一下。
1. 和家人分享一样的食物,哪怕那东西再贵,也不要让孩子觉得那是自己独有的。即使在冬天,车厘子将近一百块一斤时,我们也全家一起吃,实在肉疼,孩子吃三四颗我们只吃一两颗。
2. 划清界限,从孩子听得懂话开始,就告诉他哪些东西是他的,哪些东西是爸爸妈妈的,他自己的东西可以随便动、随便玩,但想动爸爸妈妈的东西,一定要先问一下我们同意与否。这样外出时,他才会知道事先询问。现在我儿子两岁10个月,在家里要动我们的电脑,都会询问可不可以,外出时也基本可以做到事先询问。
3. 让孩子学会交换,询问完了,对方不同意,就拿自己的东西去交换,既增加了社交能力,又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当然,如果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如果一直不愿意和人分享,必将得到自己应该有的惩罚,比如被孤立、被排挤,聪明的孩子们,会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社交,变得主动分享。
4. 万一孩子抢了别人东西,家长一定制止,这不是那种摆姿态式的演戏模式,而是很严厉地告诉孩子:那不是你的,你不可以不问小朋友同意与否就私自去动。
5. 万一孩子被抢,他自己去索要,家长也不要为了面子去阻止孩子保护自己的东西。如果对方小朋友强势,当爸妈的要及时表示对宝宝的保护。如果对方拿自己不当外人,必要的时候,你可以做一次“自私的大人”。
以上,纯属个人分享,欢迎一起交流,非常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