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冬可以避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烝,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圉风寒,上可以圉雪霜雨露,其中蠲洁,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周日上午的时间,办公室里走一趟,读书学习继续那一段文字,并把文字大体翻译记作流水账打卡完成。
古代的圣贤君王们制定的节用丧葬的法则是:“衣服三件数,能够裹住尸体足够陪伴死者的骸骨朽烂在里面;棺木三寸厚,足够陪伴死者的肉体朽烂在里面;墓穴挖掘,深度处于不接触到地下水源,尸体的气味不能够散发到地面上就可以了。”死者埋葬以后,活着的人们就不要长久服丧哀悼。
在远古时代刚刚才有人类的时候,还不会修建房屋,都是沿着山丘挖掘洞穴来居住。圣人们往往因此而忧虑,觉得:住在洞穴里面虽然冬天确实可以避风寒,但是到了夏天,下面潮湿无比,上面热气蒸熏,就害怕有损于人们的气血,于是学会了建造房屋来让人们享受便利。既然如此这般那么建造宫室的法则,又应该怎样处置困难呢?
墨子先生说的是:“(努力使)房屋的四边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防御雪霜雨露,屋里打扫清洁,可以用来供祭祀祖先,并且设置隔壁的墙能够以使男女分别方便生活,那就可以了。”至于那些各种增加人民负担却不能给人民带来收益的事情,圣贤的君王们是决不会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