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旺盛),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出嫁),宜(和顺)其室家(夫妇)。
桃之夭夭,有蕡(fén,果实累累)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绽放,美艳如霞。姑娘出嫁了,夫妻和美。
桃花绽放,果实累累。姑娘出嫁了,夫妻和美。
桃花绽放,枝叶繁茂。姑娘出嫁了,家庭和乐。
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赞歌。青春女子,美丽耀眼,如桃之夭夭,在春天出嫁了。这里,桃树的花、果、叶比喻子孙。
在先秦人的眼里,美不仅外表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还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既漂亮又贤淑能生养,子孙兴旺,这才叫美。此观念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如《国语·楚语》中,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曾和楚灵王进行讨论。他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他认为,“上下、内外、大小、远近”都要有分寸,无害才为美。这是强调“善”与“美”的统一性,赋予美伦理意义。传统观念以女人的贤淑为最重要的美德,比外表还重要。
《毛诗序》认为此诗歌颂后妃“不妒忌”,男女能及时结婚,“国无鳏民”。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昏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理解的角度不同,我们从后者。
美女芳华正好,如夭夭灼灼的桃花,芬芳耀目。她在这烂漫的春天出嫁了。此时,桃花正浓,春心也正浓,婚娶正当时。蜂蝶拥来,万物生长,一切蕴藏着希望。
一幅在浪漫而幸福的出嫁图,让现在恨嫁的白领们羡慕。女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最好的年龄嫁给一个好男人。人家古代女子,没啥文化,也不上班,但却能最好的年龄嫁一个如意郎君;你有文化,有独立,却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嫁。你一直找啊找,等啊等,熬成老姑娘了,还没找到他,还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你早出晚归,在单位风风火火,回家却只有影子相伴……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你老大嫁不出去呢?梦想?眼高?你答不上来,说不清楚。如果说是梦,但如果有个男人要娶你,你一定可立即放弃梦想;如果说是眼高,但确实没遇到那个让你以身相许的男人。结婚容易相爱难,为结婚而结婚不是现代女人甘心的选择,但找一个合适的男人又谈何容易?
于是,青春一天天流逝,你很快成了大龄青年。面对岁月,多强的女人也无法保持淡定,嫁恨心与日俱增。你羡慕诗中的女子,甚至羡慕一些农村姑娘,该嫁就嫁了,还有各种程序,婚礼热闹,新娘是万千宠爱。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该做什么,人家做了。而你,说是为了梦想,表面风光,但其实却被远远落在后面,心里的苦自知。
很多职业女性在婚姻上充满自卑。她们中有些人,就算找结婚了,但婚礼也缺乏仪式感,匆匆忙忙的,跟赶工作任务一样,缺少从容的幸福感。很多人婚礼简单甚至没有,留下永远的遗憾。或许是上天弄人,老天给了你聪慧和事业,但在感情上却让你饱受磨难。所以,当现代女人看到《桃夭》这首诗,没有几个不羡慕。
晚婚也许是社会文明、个性解放的体现,很多人选择先立业后成家,但晚婚也带来晚育,人生的很多问题因此晚了,甚至造成遗憾,比如晚得不能生育。传统的先成家后立业,也许并不坏,因为它并没影响事业。像诗中这一对,春天结婚,秋天收获,春华秋实,家庭完满,人生一乐。如果其中一个非要先完成事业,那这婚注定结不成,也没见人家古人先结婚就做不成事业了。所以,现代女人抱着一颗事业不成不嫁人的想法是愚蠢的。
女人的青春太短,别等过了青春再结婚,那样不仅不美,也误了多少人生好风景。一朵桃花,从含苞待放到结成饱满的果实,如同一个姑娘由豆蔻青年成为丰韵少妇。桃花谢了,但桃子熟了;失去了青春,却收获了丰满。既然这个迟早要来,那么还是让它早些来更好。
当女人生子后,会明显感到青春渐行渐远。那个面如桃花的自己,不知何时已变成一个黄脸婆,任凭怎么涂脂抹粉也难掩岁月痕迹。这时,女人最怕的,就是一个成年人唤她“阿姨”。那滋味,不好受啊!
青春短暂,韶华易逝。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结婚又何尝不是呢?姑娘们,婚姻是大事,要趁年轻时把自己嫁出去!(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