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3 周六
晚上和孩子一起从课外班下课回家,孩子说今天他班上有个同学,课间休息的时候,在教室里和他妈妈吵起来了。
“是么?为什么呀?”我随口问到,
“他妈说他上课老是低着头,手里还玩着纸,怪他没有认真听课。”
孩子顿了顿,“他妈一说他,他给他妈顶嘴,说他妈妈根本没了解情况。他妈说一直在后面盯着他呢,怎么不了解情况。结果,他就闹开了。”
“哦,这样哦”,我嘴上应着,其实心里对那孩子是有评判的。刚想说话,孩子又来了句,“我同学低着头,肯定低头的原因,为什么不问问,不了解一下,就非说人家不认真听课呢?!你们大人总说盯着我们呢,以为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了解。其实,你们只是盯着我们,可并没有看见我们,也不了解我们!”
孩子的话,让我一愣。张张嘴想反驳,可又说不出。
是的,孩子说的是个大实话。我们总觉得自己盯着,陪着孩子,总觉得我们对人对事的情况看了知道了很多,可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是,看却没有看见,知道但并不了解哦。
我们自以为是,常常以自己的标准武断的下评判,做决定。看起来很强势,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很多的要求和苛责。
我们总喊着要学会放下自己,放过别人,学会允许和接纳。
“我是否看见了,我真的了解么?”也许,我们该多问问自己这个。
这几个字,可能会提醒我们,去看见,去了解,帮助我们更好的抛开自以为是,放下自己,放过别人。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奴隶社会转载 高琳教练的文章《老板、老婆、老妈都好强势,我该怎么摆平?》
*一个“我知道”让憋在眼眶的眼泪哗啦一下决堤了。我感到自己被看见了一半儿。
*歌手王源最近在一次综艺节目上唱道:“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的确,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冷暖自知。所以真正做到和别人感同身受是很难的,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带着同理心去试图共情他人。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高高在上的往下看对方的处境,然后说:“真可怜!”
而共情是以平等的姿态,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去感同身受他的内心感受,尊重、接纳并表达出来。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将心比心,让对方感受到被看到。
要做到共情就需要有同理心。
*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共情力?
1)你那点儿苦算得了啥?
2)你那是自作自受。
这样的想法,背后的逻辑就是事情的发生必须是当事人完全无过错,才能获得他人的共情。
3)你不能像个受害者
父母,尤其是男孩的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坚强一点,不要遇到屁大点儿事就像个受害者一样唧唧歪歪。
可是,如果一个人的痛苦没有被看到,他的能量就会一直用在和这个负面情绪去抗衡,完全没有办法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此时,如果试着去共情对方,看到他的挫败和委屈,反而更能帮助他看到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
老实讲,有方法,无诀窍,全靠修。
1、放下自己
共情的前提是能够放下自己,如果你带着属于自己的认知、观点、评判、期待去看待他人,你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共情的。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的,我们对别人,对事情的感知和判断全是基于我们之前的种种经历,家庭/教育背景,和现在的角色 — 屁股决定脑袋。
这个有色眼镜像是长在我们身上,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甚至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可以做的是觉察到自己的有色眼镜,暂时摘下它,带着尊重的好奇心去了解小编透过她的有色眼镜看到的是什么?其实,后来我才明白小编想的是,通过免费课程可以更多引流,跟我的想法不过是异曲同工而已。
屁股的确决定脑袋,但这不代表脑袋不能歪过头看看别人眼里的世界。
2、放下评判
说的简单但做起来难,因为阻碍我们好奇心的还有我们对他人的评判。
两种情况是人们最容易陷入评判:
一种是你最没有安全感的领域,比如对我来讲 — 教育孩子。所以无论我儿子发生了什么,我都会联想到自己,在内心里评判自己。而当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的时候,就会看他哪儿哪儿都不顺眼,然后就会把我的评判和自己的受伤,像甩锅一样甩给他。
另一种是这事儿是你最拿手,最擅长的领域。比如做课这件事,相比起小编,我肯定是专家,因此当我们讨论的时候,我难免会陷入“你懂啥?”的评判。
就像我的有色眼镜一样,除非你是神,不是人,否则很难真正的放下评判。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觉察。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评判的那一刻,就已经放下了评判。
3、倾听感受并表达出来
当你能放下自己的好为人师,放下自己对他人的评判,深度倾听,这时候你的注意力是完全放在对方身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对方说出来和没说出来的情绪、感受、需求。
而当你用“我知道”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对方就会感到被看见。即使你没猜对,也给了对方一个澄清的机会。
因为被看到是每一个人最底层的需求,无论对方是多么强势的人。
*共情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选择。
你随时可以选择放下自己,放过他人。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UTc_LphWfaKIirT-euw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