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 自由拆一:“整体理论”和“学习理论”
【R】
那么这些理论是如何“植入”我们头脑中的呢?通常,父母或老师在教育方式上微妙的差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整体理论”倾向于这种做法:成功时告诉他做得很好,而失败时则告诉他,他并不擅长这件事。所以当一个小孩子在数学考试中考得很好,回家后就会听到父母说:“畦,我儿子真棒!太聪明了!”接着下一周,约翰在英语考试中失利,他就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这是怎么回事?不识字了?”或者“你妈妈就从来不喜欢看书,很明显,你和你妈妈一样,都干不了这个。”这样一来,小孩子就知道了,他数学能学得很好,英语则不行,就会把成败与先天的能力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学习理论”更注重过程。比如,一个小女孩写了篇不错的英语散文,她的老师会这样祝贺她:“哇,茱莉,干得很好!你会成为一名很棒的作家,继续加油!”而如果她在数学考试中考砸的话,她的老师可能会这样写:“下次更努力点,你会考得很好的!课后无论何时,只要有问题就过来问我,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样一来茱莉学会杷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好。她还会意识到这样一点:她踏上了一个学习的旅程,而她的老师则是她成长过程中一个友好的帮手。约翰认为他数学很好,英语很糟,他注重眼前的结果,而不是长期的过程,但如果他接下来遇到一场很难的数学考试,并且考得很糟,那怎么办?他会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从这些挑战中吸取经验教训吗?很遗憾,答案是“不会”。
I:
“整体理论”,这是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相信每个人仔细回想都能举出一大堆的例子。当孩子在数学考试中考的很好时,父母夸孩子太棒了,真聪明之类的;相反,当孩子英语没考好时,父母会问“怎么回事,是不是不擅长学英语”,或者告诉你“你就是偏科,数学挺好,英语不行。”
仔细想想,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父母也有这么做过?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小孩把成败跟天赋联系起来,而忽略学习方法的改进。反正我初中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我英语偏科,最后我自己都相信了我是学不好英语的。
在父母或老师跟孩子互动时,还有一种培养孩子注重过程的方式,叫做“学习理论”。例如,同样上面的例子,孩子数学考好时,父母会说“这次干的不错,继续努力,你会考上好的大学”,当孩子数学没考好时,父母可以说“下次要再努力一点,考的一定会比这次好,如果有哪里不懂,我会跟你讲,也可以去问老师”。这样的互动,可以使孩子将成功和努力练习起来,孩子会养成一种“只要努力,任何事都可以做的更好”的习惯,从注重转变为注重过程,结果是不可改变的,而过程是可以改善的。
A1:请自行描述学习中一次“整理理论”的经历。
虽然过去15年了,但是我仍然记忆犹新。那是我6年级时,我去武术学校学武术,除了上午学文化课,早上、下午和晚上都是武术课,那真是一生中最烂漫的时光。当时我练拳和棍特别好,进步很快,每次练完,教练都会夸我“你练的很好,很适合练拳”,常让我当众表演。那时我们还练刀,但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我,我是比同伴练的差一点,所以我很努力。每次我们大家展示,教练总是会夸同伴,意思是他适合练刀;而对于我,他什么也不说。
我其实在进步,但教练并不看好我的进步,久而久之,我自己也认为不适合练刀,这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我觉得既然我肯定练不好了,我还在这里干什么,于是2个月后我就离开了武术学校,开始回家上初中了。
上面的例子中,教练采用了非常明显的“整理理论”,使得我将武术跟天赋联系在一起,让我切断了成功和努力的联系,从而放弃了我热爱的武术。人是有天赋的区别,但是让孩子养成只注重结果的习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就是自我放弃。
如果教练采用学习理论,我相信我仍会充满热情,并且加倍去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练功方式。譬如夸我拳好时,告诉大家“他练的很好,因为他很努力,你们也要努力,一定会练的更好”;在我刀练的不好时,告诉我“你要努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努力练一定会更好”。
A2 如何成为一个“学习理论”的实践者
因为对“整体理论”的后果印象深刻,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决定我要用“学习理论”和他人互动,因此在较长的时间内,我应该这么做:
1.改变夸人时的用语,从“你很聪明,你很棒”这种指向天赋的词,改为“你做的很好,你很认真,你的努力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一个结果”等指向过程的词。
每周六晚上,回想自己这周的2-3次类似互动,并在专门的“学习理论实践”本上记录下所用的语言,监督并促使自己改变语言习惯。
2.过程注重练习。从自己开始,写下自己做的好的和不好的事,每周六晚上分析一件,分析为什么时要将重点放在“花了多长时间做这件事,动用了多少资源,倾注了多少精力,自己有多努力”等过程上,并且评估,改善以上的那几个方面可以使事情做的更好。通过这种思维联系,更多地去让自己关注过程,养成习惯。因为我们都会注重结果和天赋的习惯,因此不担心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