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
第三章 亚当和夏娃的一天(二)
原始的富裕社会(下)
(饮食与采集)
在大多数居住地,智人部落的饮食都是见机行事,有什么吃什么。虽然现在流行讲法都把他们形容成猎人,但智人生活主要靠的是采集。
智人靠采集得到的不仅是食物和原物料(燧石,木材,竹子),同样还有“知识”。为了生存,智人需要对所在地了如指掌。如哪种植物比较有营养,哪种有毒,季节的变化和动物生活习性等。与现代人相比,采集者对周遭环境的了解更深、更广也更多样。现代人必须专精于自身小领域的知识,但对于其他生活中的必须,绝大多数都是靠其他领域的专家。每个人懂的只限于自己的那一小方天地。在整体层次而言,现代人类所知远超过远古人类;而在个人层面上,远古采集者是有史以来最具多样性知识和技能的人类。
(工作时长)
整体而言,比起后来的农夫、工人和上班族。狩猎采集者的生活似乎来得更舒适,也更有意义。在现代,富裕社会工作时间是40~45(小时/周),发展中国家是60(小时/周)甚至是80(小时/周);对于采集者而言,就算住在最贫瘠地区的狩猎采集者,工作时间也只是35~45(小时/周)。他们大概只需每三天打猎一次,每天采集3~6小时。
(一天的工作)
现代血汗工厂工作:早上大约7点出门,走过饱受污染的街道,进到工厂用同一种方式不停地操作一台机器,长达10小时。晚上7点回家,还需洗碗洗衣。
3万年的采集者:大约早上8点离开部落,在附近森林的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茎,抓抓青蛙,偶尔还得躲一下老虎。等中午过后,他们就可以回到部落做午餐,接下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聊聊八卦,讲讲故事,跟孩子玩。
(多样化的饮食)
骨骼化石的证据显示,远古时期的采集者比较少有饥饿或营养不良的问题,而且比起后来的农业时代,他们的身高较高,也较健康。其秘诀就在于多样化的饮食。采集者可能早餐吃浆果和蘑菇;中餐吃水果,蜗牛和乌龟;晚餐则是来份野兔排配野生洋葱。至于第二天,菜单又可能完全不同。也因为不依赖单一的食物,就算某种食物来源断绝,影响也不会太大。
(很难流行的疾病)
远古采集者较少碰到传染病的问题。农业和工业社会的传染病(天花、肺结核等)多半来自家禽和家畜,而对于远古采集者而言,狗是唯一会近距离相处的动物。而且采集者们总是一小群一小群在广阔的大地上漫游,疾病很难流行起来。
(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只是人类)
漫游采集者的部落里人人关系紧密,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那些少数惹人厌的成员来说,日子可就不好过了。偶尔,如果有人年老力衰或是有肢体残疾,无法跟上部落的脚步,还会遭到遗弃甚至是杀害。如果婴儿和儿童被视为多余,就可能被杀,而且宗教献祭也偶有听闻。
在巴拉圭的丛林里,曾有一个狩猎采集者部落亚契人存活到20世纪60年代。他们会杀一个小女孩为某位有价值的部落成员陪葬,有时也会杀害病人,老人和被认为发育不良的新生儿。但同时他们也总是乐天且愉快,部落里不分地位高低,想颐指气使的人通常会被排挤。在他们的生活里,最被看重的就是良好的人际互动,还有真正的友谊。
亚契人社会像一个人类社会一样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妖魔化或理想化。亚契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不过就是人类,同样,远古的狩猎采集者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