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少娥初次合作出品,杂牌军出场。
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再回眸,陌上青杨,桐花泉影,煮酒相忆,谁念起?
时间:2018年4月11日晚
地点:百安居1308室
缘来有爱读书会第三十八期线下分享会
书名:《当呼吸化为空气》
导读:宁静致远老师
文字记录:罗少娥
谌老师开场白:今天大家有缘能听到这么精彩的,这个灵感、创意、源头是这位先生——我们的宁静致远老师。(热烈掌声),在民国时期,当将一位女性被称呼为先生时,是对女性的最高尊称,这里能配得上这个尊称的就是我们的宁静致远老师。(热烈掌声)(今天老师的style很民国)
(肃静……)
大家晚上好!(掌声),谢谢你们的掌声。
轮到我这个杂牌老师上场了(自嘲)。
画外音:跨界,跨界的都是高手。
作为读书会的会长,平时在读书会群,可谓任性之极;想发什么就发什么,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大家,从没咨询过你们的意见,耽误大家大量的时间也占用大家的空间资源,在此说声抱歉,同时谢谢大家对我的纵容。(掌声送给我们谦卑的会长)
作为读书会中一名成员,我个人有一种想法,读书不一定要读高大尚的,能够把大家聚在一起静下心来,让大家爱上阅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这就是读书会的初衷和意义。
严格上来讲,我不是老师,顶多算是一个领读者。
我接触这本书的时间比较早,去年9月已经购入并完成初次阅读。后来断断续续发生很多大大小小的事,好像提醒我,应该利用职位谋私,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固此,才有这么一次相聚的机会。
有多少人看过?
(惨啦!老师检查作业,大家互相观望,徐徐把手举起)
画外音:哇!还是挺多人看了。
谢谢你们,你们还是挺听话的。(老师偷笑)
我们先认识下保罗——这就是保罗,长得很帅。很可惜,37岁,我们除了惋惜和敬畏之外,一个人一生中要面对的生,老,病,死,鳏,寡,孤,缺,独,这些避无可避的生命内容,没有年龄没有性别没有国界,我们都要去迎接去理解并做好准备。
保罗,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用短暂的一生,在生命最后的两个月时间完成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大家可想而知,如果连呼吸都化成空气了,剩下的还有什么?很显然这是关于死亡的一本书。
这本书一开篇像悬疑片,画面是这样的:保罗医生拿着一张CT片,以他渊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毫无疑问地确诊病人所患的是肺癌晚期。而这个病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此刻,这一切恐惧来得更精准并被残酷放大。他无需他人来宣读结果,已对自己的大限来临洞若观火。在这种背景下,保罗医生开始以冷静,温和,睿智,客观的笔触,记录生命最后日子的强大张力。在他清澈如水,冷峻如冰又不乏幽默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他的款款深情,读到他的淡定和理性,博爱和豁达,甚至,一页一页翻过去的文字,标点,都如同保罗的呼吸,一点一点化为空气。
如果你们还没开始看的,我有个温馨小提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不要在晚上看,因为在看的时候,你会觉得有点冰冷,你会想找个人握着她的手一起看。我希望你找个阳光明媚的时候,静静地去倾听保罗向你敞开心扉的低声倾诉。
在这本书中,保罗除了是一个医生之外,同时还是一位哲人,哲学上的思考支撑他一直重复不断关于人生意义的探索。
讲到“人生意义”,让我又想起一则新闻。一位新闻工作者问放羊娃:你长大后做什么?
“赚钱!”
“赚钱之后呢?”
“娶媳妇!”
“娶媳妇之后呢?”
“生娃!”
“生娃干嘛?”
“放羊!”
当初这个采访一出,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没文化,真可怕。”然后各自励志,该读书的读书,该奋发的奋发。奋发之后,发现到头来还是一样,“赚钱”~“娶媳妇”~“生娃”~“放羊”。只不过总结之后,发现放羊娃过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循环模式,奋发之后过的是一种高级的复杂循环。其实一生能做的事很少,父母把自己养大,然后自己把自己的孩子养大,看着父母老去;孩子慢慢长大,父母离开,自己又老了……无法挣脱的循环。我们太渺小无力了,常常受困于一次疼痛,一次别离,一次无能为力的痛哭。是的,只不过你站的位置不同所感受的悲伤不一样而已。人生本无意义,除非你赋予它意义。那么,今天我们读到保罗用他高密度高浓度的生命,思考而得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
我在书中萃取了一点:
“我选择医疗事业,部分原因是想追寻死神:抓住他,掀开他神秘的斗篷,与他坚定地四目相对……我以为,在生与死的空间中,我一定能找到一个舞台,不仅能凭怜悯和同情来采取行动,自身还能得到升华,尽可能远离所谓的物质追求,远离自我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直达生命的核心,直面生死的抉择与挣扎……在那里,一定能找到某种超然卓越的存在吧?”
对于这段话的理解,可能每个人所抓的重点和词语不一样,我只是把它从这本书中让其直立起来,与我们面对面。接下来,我归纳了保罗医生的人生态度,这些人生态度,高度浓缩了此书的精华。
1.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
2.我们智慧的高峰,便是活在当下。
3.生活绝不是要一味地痛苦。
4.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
5.必须学会以不同的方式活着。
6.医生的职责,就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和看顾,直到他们重新站立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
7.播种者与收割者可以一同欣起若狂。
8.面对生命的界限,人人都会屈服。
9.我无法前进,我仍将前行。
书中多次提到《圣经》,还有诗人艾略特,为此,我重新翻看了《圣经》的某些章节,并在网上查找有关艾略特的资料,也因而知道艾略特的性格,人生态度对保罗的影响是如何的深远。在读书的过程中,我重读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因为当初我也是在病中看这本书的,我知道书在某种时刻充当了医生的角色,给我们力量和信心。现在重新绕回,与保罗的这本书重合后,我猛然醒来,他,他们要揭示的真相“不是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去做。”
我经常跟人讲,“只要有明天,今天就是起点”,你认为重要的事情,只要你想去做,不管什么时候。这句话送给大家,希望你们自己去揣摩,保管好。
保罗留下的另一个生命启示,是他与主治医生艾玛的对话,我把它挑出来,加深理解。
保罗:“我早就给自己做了四十年的职业规划,头二十年是外科医生兼科研人员,后面二十年去写东西。但是现在我基本就在后面二十年了,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面对大限将至,茫然得不知所措,所有的规划全部落空)
主治医生说:“嗯,这个我没法说。我只能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重返手术台,但你必须搞清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艾玛的意思是说你清楚没有那么多时间了,你作不了那么长远的计划,但你当可以不违背本心,去做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吧。
其实在字句背后,我们是可以读到一些信息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医生,他明知道自己生命能走到什么时候,就如他所言,医生也需要别人的支撑、只不过想在另一个医生面前求证,希望得到更为清晰,准确的判断。所以他一再追问,我目前可以做些什么?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规划”。小孩出生的时候我们很高兴,因为有个预产期,知道大概哪一天到来,但相对于一个人的死期,我们是不知道的,不知道的东西统统交给上帝吧。真的是这样子,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规划,那么,保罗在清醒的状态之下,做了怎样的规划呢?对我最触动的一件事情,他在化疗之前,做了一个决定,我是非常赞同的,就是去精子银行冷冻精子,为日后和妻子生下女儿卡迪。除了这件事外,他把银行、房产账务等事项重新做好调整,叮嘱妻子露西一定要再嫁。还通知所有朋友、同学,一一跟他们告别。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规划里,而且,在重要的时候他也没放弃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医生职责重返手术台(第一期化疗成功之后),而且还完成了这本书。使我们从中受益,真的是应了那句话:有人播种,有人收获。对于保罗生命最后时刻所做的理性规划,这部分我是特别认同的。保罗用短短2年不到的时间,完成了他以为要用40年才能做好的事情!
为什么我会讲这部分呢?因为在去年我有一个老乡,82年的,查出肝癌100天不到就走了!太慌乱了,太出乎意外了,家庭人口结构突然被拆散、很多身后事来不及交代处理,在他离世后,他的家人很长时间活成一场致命的灾难!但是保罗不同,妻子露西在书中如此评价:“虽然觉得有点悲伤,但他本人并不是一个悲剧”。
接下来的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了:
“与其追问什么是死亡
倒不如先想想怎样才算活着”
接着要问:
“我是谁?”
我是谁
在天堂和地狱之间
我偶尔路过人间
在天地之间,在浩瀚的星际中,在历史的洪流中,在时间面前,我们连尘埃都不算,只是偶尔路过。这句话很文艺对吧?(笑)
好吧,过。翻篇。(难得会长舒缓下沉重的心情)
怎样活着?
大家看看这幅图,人生而孤独,我们需要结伴同行,这座山峰的顶点就是我们的生命终点,在行走的路途中我们要面对不同的路况,要经历各种天气,要遇到不同的人,生命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往高处走,往上跋涉,走得远点,站得高点;在这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得到鼓励,需要不断调整脚步,方能走完全程。
我为这本书,这次读书会准备了四个字:“尽力而为”!这四个字怎样理解?
我儿子读高三,家里人唯一能做的事就是不断地反复地对他说“努力!加油!”。某次,儿子问:“假如我努力了,高考结果不理想,怎么办?我在学校很努力了,你们又看不到,会不会反过来责怪我不努力呢?你们认为要多努力才符合呢?”看来这正是一个挺现实的急需搞清楚的提问。如是,我们大家统一意见,作出如此回答:“努力就是尽力而为!比如说,你可以挑一百斤,你挑起了85,90,100斤都没问题,如果你只挑20,30,40斤就蹲下来说不行不行,我挑不起来了,那就是你没有尽力!”。“哦”,儿子松了一口气,我想他知道了也明白该“尽力而为”去为他的高考努力。
我这样说你们理解吗?
(掌声代表回答)
我们不是医生,无法在这个岗位上救死扶伤,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身为父母、子女、领导、下属,在不同场合扮演各自的角色,承载着不同的生活重量。这个重量如何去承担?尽力而为,知道吗?没有要求一定要去突破这个极限,你能挑一百斤就挑一百斤,没必要去挑200斤300斤。
保罗医生的另一个启示就是过度透支,特别是健康透支。结果上帝提早把这么一个优秀、出类拔萃的人带走了。我们除了惋惜,是不是也要注重健康?健康是什么?钟南山院士说:“拥有健康不一定拥有一切,但没有健康等于没有一切。健康好像一个玻璃球,掉地上就碎了;工作好像皮球,掉地上顶多滚远,但还能找回来。孰轻孰重,一目了然。”我觉得我们这个圈子特别好,除了爱读书还爱运动。我们把健康、读书、运动提到每日的行程中,我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是高质量的。
那么,我身处的生活是怎样的?
真实的生活是:
认真做好每一天分内的事情
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
不纠缠于多余的情绪和评断
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
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表演
我的感想: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命弱蝼蚁,低到尘埃中。无论是保罗还是史铁生,他们给了同样的生命警示,就是站在死之界面上俯瞰生命全景和浮世万象,从终极角度来检索,省察人生,以死为尺度来测量各种价值和轻重得失,用直面死的勇气来填充生存的虚弱……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尽管生命的终点不外乎死亡,但是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不能因惧怕这个终点而消极。
当然,你,我,他,还是会不动声色地走下去的,路上相遇说,这天气真好,风又轻柔,还能在一抹斜阳里疲倦地微笑,其实人生极平凡,我认真来过。
对我来说,我此刻的感悟就是这样子,真实,平静;我不知道这些对你们来说有多大的提示。(热烈掌声)
还有一点时间,我想插段小插曲。清明节我们回乡下祭祖,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凌晨三点从东莞出发,回到老家天刚亮。去年因为有事,先生未能在父母坟前拜祭,坦言今年一定要回去。在爸爸墓前,先生对我说,你留下来陪我一下!我说好,其实那个时候对我们俩来说,真的是相当困了。凌晨三点钟回去,连续跑了四个地方,那个时候已经到了下午两点钟,别人扫墓是扫,我们就像开荒一样,用锄头、廉刀,劳动力完全退化!我们就坐在坟前,有一句没一句的说着话。我指着薄薄的墓碑说:“我们也会死哦!”先生倒是开明,回我:“是啊,不死的话要变妖怪的”。也可能只有到了一定岁数,在特定的场景,对于生死的话题才有这么随意和淡定吧。借机我又调侃了先生,说我们都是没有父母的人了,以后要好好相处,好好陪伴,我们无处申诉自身的委屈和无奈,因为我们相互不可退货了。有时,真的特别羡慕有父母的人,尽孝要趁早,珍惜眼前人。
现在重新回到原来的话题。乔布斯,一个伟大有才华的人,他除了留下苹果智能手机之外,还留下这样一份遗言:
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骄傲,
所有对于困窘和失败的恐惧,
这些东西都在死亡面前烟消云散,
只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
记住自己终会死去,是我所知最好的方式,
避免陷于认为自己会失去什么的陷阱。
你已是一无所有,
没有理由不追随内心。
你的内心是什么?你认为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当下你想要做的是什么?问一问你的内心。经常我们都在讲“不忘初心”,这个初心就是你的内心。
当我们面对死亡,
想象自己的生命有限,
意味着我们抱着必死的心去活着。
抱着必死的心去活着,
大概对于世间的一切,
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
我们终将一死,
所以,此刻多么美好。
我们寻找的,也不过是内心世界的片刻安宁,
以及,那样一场盛大的清欢。
这就是我们的一生。我很感激大家给我这样一个平台,这样一次机会在大家面前分享我自己对于生的敬畏和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继续支持继续团结在一起,最后,祝大家喜乐安康!(五次非常热烈的掌声)
补充解释最后PPT的画面含义
1.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画面以一双眼睛为底色,升华主题
2. 整个版面采用绿色为基色调,绿色代表平静,生生不息
3. 各种各样的蝴蝶漫天飞舞,身如彩蝶,偶尔停靠,不忘翩迁
4. 以喜悦之心迎接未来,以快乐之心活在当下,以安定之心做好自己,以健康之心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