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不能闲着,睡了两天之后(经历了两个月的疲惫)开始胡思乱想。电视上有人在出书,要 不 然 我也写一本儿??呵呵,记录自己的青春,记录自己曾经看过的书,走过的路和遇到的人。
(1)走出县城
几年前,我还在一所小县城的学校教学。有一天下课后,一个学生找到我,声音低沉而又有点负气地说:“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我感到很突然:“为什么?!”学生:“因为我学不会。”我微笑着说:“学不会可以慢慢来呀,别着急。”学生:“老师,不用劝我了,怎么着我也学不会了。”
其实,我能理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高一的学生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优秀的学生,思维敏捷,领悟力很高,学习上一听就会,并且,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能处理得很好。而相对落后一点的学生,大脑差异,学习上会有一些吃力,继而造成悲观厌世的情绪。
对于学校,没有高分,就没有说服力,从而影响声誉和生源。学校要生存,要维持,所以,会想尽办法提高尖子生的质量和数量。而落后生,只要能平安顺利毕业即可。世界是残酷的,没有人要为别人的人生埋单。如果在相对单纯的学校里都没办法立足,我很担心这些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将以什么样的身份和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我又到哪里去为他们找一片天地呢?
突然感觉自己的渺小,对于这些未谙世事的孩子,我无能为力。劝他们继续学习?面对着天书一样的东西,他毫无兴趣。谁能忍心看着处在花季年龄的少男少女,被书本压得喘不过气。最重要的是,非常客观地说,他们不可能考上一所好大学。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感到从没有过的迷茫。也许,他们离开学校,早一点到社会上锻炼,也不失一个好的选择。但这种想法,呵呵,是违背学校意愿的,也是作为老师的失职。身上感到一阵发凉,迅速收回了我的想法。第一次,我想逃离。逃离学校,逃离那些孩子们。因为我无法面对他们对未来没有憧憬的目光,而我,也不想只做一个仅仅是教学而已的角色。我想有更广阔的人生。
几经辗转,我来到了北京,做带班助理。工作内容是,在学员们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处理日常事务,并对上课的老师做一些总结性的点评。而这些接受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大都积极上进,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佼佼者。
学习之余,偶尔会有机会和学员们交流。通过交流,我才得知,学员们不容小觑,他们之中藏龙卧虎,而这些前辈们的智慧境界和才华,正是我努力的方向。
(2)凤洲月夜
其实,用餐时我更喜欢离学员们远一点,或者尽量在他们视线范围外的地方。工作时间一直在和学员打交道,处理着各种琐碎的事,我非常希望能有一个人独处的时间,能让我自己安静地呆会儿。
但这次餐厅摆放设置似乎不允许,我只好找一个人少的桌位,也便认识了凤洲月夜钟校。
钟校说:“李老师,我听过很多的点评语,你的点评语是最好的!”这句话其实我并没有在意,因为夸我的人很多,这实在是算不上出彩的一句,也许,只不过是随口的恭维而已。所以我只是淡淡地一笑:“您过奖了!”
钟校不急不慢地接着说:“你的点评语非常干净,然后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这句话真的触动了我。我认真地看了一眼钟校,他依然在平淡地吃着饭菜,微笑并没有消失,饱经岁月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深邃而锐利的眼睛。
我确定我是第一次见到钟校,但他的话却那么透彻,透彻到我自己虽有感觉是这样,却没有往这些词上想过。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我很单纯,所以“干净”一词我欣然接受,至于后面的话,我只记得有几个老学员说过“言简意赅,没有一句废语”之类的话。所以钟校说出这样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好奇。
席间,钟校并不会因为别人打断他的话而生气,而是和蔼可亲地回答着别人的问题,并自始至终面带微笑。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到达何种程度才能有如此的修养呢?
碰巧的是,又一次有机会见到了钟校,于是,我抓住机会直接向钟校请教:“钟校,人应该怎样做才能透彻地分析问题呢?”
钟校笑了笑,不假思索地说:“多看书!”
我:“这个答案似乎有点儿......我看过很多书,还有吗?”
钟校:“多分析问题。一件事,当很多人都往这个方向想的时候,你能否换个角度从其它方向入手?跳出你的思维圈,不被别人的思维左右。”钟校看我听得津津有味,就多说了几句:“你还年轻,经历还少。不妨跟你说,我在荣誉巅峰骄傲过,生死边缘徘徊过,人生低谷失意过。所以现在,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淡,只为自己而活。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其次,心态要好。再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了!”
的确,一个人经历得多了,阅历丰富了,会明白生命的真谛。可惜,我还没有太深刻的体会,只能从这些前辈的经历中去认真感悟。记得有一次我执着地问一个问题“人应该为自己的生命而活还是应该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活?”有位五台山的老师说“人生即奋斗,生命即微笑!”
(3)既墨大夫
班群里,几句配有图片的词引起了我的注意“不知你来自哪里,却因你喧闹了尘嚣”
“洁自天成无掩饰,香飘远处不留痕”
“你不止留在石头记里,海棠仙子亦坠尘嚣”
这几句词用优美形容都不够贴切,因为有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回想起见到词作者“既墨大夫”——石老师时,感觉到他身上真的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实,和石老师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因为工作忙,他只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了三天,就离开了,看到那几句词已经是石老师离开之后的事了。
只记得之前和石老师聊起过贾平凹先生写的《自在独行》,书中写到“人生是一次自在独行的修为”。石老师说“独而不孤,境界幽深而绵长。自古人从俗世而入,脱俗出世而雅。故入世则群为俗,出世独孤且清。人之为人,七情六欲缺一不可,快乐辛苦酸甜苦辣应为常态。没有人永远幸福,也没有人永远痛苦。没有人永远宾朋满座车马云集歌舞升平,也没有人注定孤独寂寞清贫终老一生。其实孤独是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只有孤独,才能静心,静心才能养气,御气才能放眼天下。只有孤独才能静心,静心方能沉稳,沉稳才能看穿浮沉穷达。只有孤独才能静心,静心方能耕读,耕读则能书香清雅气质长存。”
我:“您所谓的孤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心安理得地独处,喧嚣过后地淡然?这个时候,人才可以看透世事而心坦然?”
石老师没有回答我,我继续问到:“石老师,向您请教,何为入世,避世和出世?”
石老师:“入世者,为尘为俗,避世者,为尘不俗,出世者,非尘非俗。俗人乃世人,故世人皆俗,唯不俗乃自誉也。人只有达到了独享孤独,则可自认不俗矣。谬见见笑了。”
我:“嗯,石老师高见,我懂了!”
记得有位教授曾经说过“佛学智慧是人生最高境界”。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境界,会看透世事,而且融会贯通。贾平凹先生的书中也提到,人要“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俗不谄。”这样的境界,我是否需要用一生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