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微信,路上至少有八成人在不停地翻手机。然人脑输入速度远不及海量信息产生,故欲罢不能。微信满足了人们偷窥、交际、控制等一系列欲望,即有成瘾性。90年代初的互联网革命前,上瘾的东西谓之“虫”。书虫、淫虫、毒虫……,微信虫。 若无正大光明的一面,新事物也不可能产生。然而,人不习惯见好就收,又堕于过量摄取,用力常常过猛,结果好事搞砸。 上海为例,80年代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人总体苗条,少有胃癌。现今,伴随着扑面而来的反季及国外食物,吃饱早已不成问题,营养普遍过剩。改革开放前,大都“体虚”,即人体缺失该有的东西,要用燕窝海参补。而今频现“实症”,即身体多了不该有的东西,再吃高营养的话,给谁补呢?不得癌才怪。 微信较之毒品,对人性的满足面更广,闪光点更多。对应的,其反面隐藏性也更强。若林大人在世,清缴微信的难度远胜虎门销烟。由此推断,微信的全国受众比例定超越清末鸦片鬼,小企鹅的创收远非东印度公司可比。 事实上,微信的存在使人更焦虑了,这是所有成瘾性事物的通病。对个人的发展,却带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以前,仅看过几部古籍经典,连“孔乙己”都够不上。不光要通读四书五经,甚至要读懂吃透,方尊大师。现在,有多少人能静心阅读?“听”书已经很不错了,“红楼梦”更多的是从电视里知道的。碎片化阅读,使接受的量越来越多,系统性却越来越差。古人早已勘破:静能生慧,而急中生智。所以,成为当代大师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了。 以前,正襟危坐只是最基本礼仪,还要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才配一副偏偏君子形象。现今,只要不翻手机查微信,目不斜视,就予人阳光,形象辉煌。其他人多数目光呆滞,神情恍惚,凡成瘾类皆如此。 当然,也可高呼“打倒微信”的口号。如讽时政为“白色恐怖”的鲁迅。但若不是同乡,北大校长蔡元培接济的教书美差,其糊口也难。也可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变法未成身先死。 静观其变,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不要说出来最好。不偏不倚,取道中道。 当收音机还是稀罕物的年代,信息传播途径极度匮乏,需“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而现在信息泛滥,则“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更妥。 绕到交易,软件号称专业版的,都是功能一堆,我们这辈子用到1/10就不错了。各种手法先学(非学会)一堆,然后融通(非融会贯通)。这些都是提升我们智力的方案,副产品是焦虑,而非开慧。关键就在“静”上。 试想,隔夜持仓,甚至隔周持仓,同日内5分钟持仓,哪个更令人静?设置严格退出机制,同让人长时间参赌来克服人性,哪个更令人静?进行了上亿次的开平仓, 同只开平仓过一次,哪个更令人静?学了那么多,脑子里在不停打架,开平仓都不会了,哪里还可能上亿次开平仓训练。
最近在看两本书—原子习惯和深度工作,我知道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对行事风格影响极大。我见过很多优秀的人,其无一不是自律,专心致志之人,我想我离其甚远。吾心有之,且以心法行事: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虽然那时我在博客上的文章数量达到了1000篇,但我不相信会有出版社的编辑通过浩瀚的网络世界发现我的文章并认定它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