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妨碍现代医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杨桂元,李敏,刘斐,王知笑,郑江丽,许波群,章海燕,甘卫华。中国传统文化中妨碍现代医学发展的因素分析。 医学与哲学2019.04,40(7):77-79. 原文
医学知识的更新和临床实践脱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社会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可能从理论、实践、伦理、法律等角度给医学发展带来许多无形的禁锢,不加以分析,医学实践者和教育者自身有时都无法意识到和准确识别这些问题,更无法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还面临着参与全球卫生治理、走出国门、培养来华留学生等新的挑战,更加需要对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和教育水平有清醒深刻的认识。讨论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发展的影响,有利于我们跳出其带来的桎梏,诊疗实践更加规范合理,医学教育更加科学高效,最终促进医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有“授受不亲”这样的伦理误区,有医巫同流的错误定位,有厚古薄今的思维定势,有轻视实践的传统,这些都不利于现代医学发展。
医学教育与出版中插图应用的标准化问题
杨桂元,张轶凡。医学教育与出版中插图应用的标准化问题。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2.08,26(4):474-476. 下载链接
医学知识的传承离不开医学教育,医学知识的琐碎、庞杂、抽象决定了医学教育的难度。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达到最佳的知识传承效果是每个医学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形态学、解剖学、外科学、法医学这些以客观知识为授课内容的学科领域,利用医学插图,能够达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化呆板为有趣的效果,一些学者甚至花费毕生精力从事医学插图创作,因而历来受到教育专家们的重视。在医学出版物中,合理采用插图,也更能够提升出版物的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各种制图工具的应用,生动活泼、精确细致的医学插图在教学和临床中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对医学生乃至患者的教育起到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良莠不齐的现象同样存在,一个错误的或者制作不够精良的插图可能会起到误导、混淆的坏影响。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规范或纲领性文件来明确医学插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现就形态学、解剖学、外科学教育领域和医学出版方面插图应用标准化这个话题略作讨论。
医学考试中多项选择题设计的可猜测性分析及改进措施
杨桂元,张轶凡。医学考试中多项选择题设计的可猜测性分析及改进措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12.03,26 (3):59-60. 下载链接
医学考试是针对医学专业从业人员准入和衡量其实际水平的考试,在我国,有执业资格考试、专科职称考试等多种级别[1]。具体考核对象不同,考核的目标和要求也各异。多选项选择题(multiple-choice question , MCQ)是当今各种医学考试的主流设置题型,具有便于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易于分析的优点,同时存在可猜测性缺陷。设计不合理的选择题可猜测性增加,导致考核效度下降。
MCQ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种要求,迅速成为我国目前各级医学考试的主流题型。随着实施经验的累计,暴露出来的问题也逐渐引起关注,现结合历年医师资格考试试题部分实例,分析MCQ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尤其是在可猜测性方面存在的缺陷,就如何避免并加以改进提出一些看法。
医学史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早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简述
杨桂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早期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简述。中华医史杂志2019.03,49(2):9-11. 原文
丁香园旗下“普外时间”公众号刊登链接
1985年9月,德国的Erich Mühe完成了世界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987年3月,法国的Philippe Mouret在对前者的工作并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欧洲因此成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起源地,其后这项技术迅速从欧洲扩展到美国及亚太地区。1989年,在法国担任住院医师的郑民华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0年2月,新加坡完成了亚洲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同样是1990年,日本的山川 達郎(Tatsuo Yamakawa),台湾地区的黄清水,香港的钟尚志,印度的Tehemton Erach Udwadia各自完成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991年1月28-29日,在广州举办了全国第一个“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学习班”,钟尚志受邀授课并演示手术,刘衍民作为助手完成了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1991年2月19日,云南曲靖的荀祖武率先独立完成大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到现在,对于普通外科医生来说,独立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可以作为其职业生涯中代表其能力成长的标志性事件。经历了技术的进步,工具的改进,经验的积累,LC现在已经成为普外科常规手术。但这种如今看来略显单纯的手术在问世之初可并不简单。
医学伦理
医学摄影实践中的伦理问题
张轶凡,杨桂元。医学摄影实践中的伦理问题。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02,26(1):56-58. 全文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交流,影像交流是最直接、最有效、传达信息量最大的交流方式。随着影像获取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交流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生选择通过影像方式记录并与同行交流自己在手术技术、特征病例、科研等方面的信息;学术刊物从百余年前的手绘图谱展示发展到胶片照片、再到如今的数字图片资料展示;学术会议、网站甚至通过视频形式进行教学、演示;这些无一不是医学影像交流的体现。特别是在外科领域,利用医学摄影,能够直接展示解剖结构、病变特征;演示手术步骤、突出技术要点难点;极大地方便了学术切磋交流;简化了直观化形象化外科教育的难度。在此背景下,医学摄影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单位的重视,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医学摄影毕竟是一门新的学科。不具备专门的摄影技术,或者不具备医学背景知识的主体,均难以胜任医学摄影的工作;不具备基本的伦理学素养,也难以做好这份特殊的工作。医学摄影的客体通常是遭受病痛侵害的活生生的人,具有脆弱、易受侵犯、易受诱导、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等特点,不是简单的静物或风景。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具备摄影知识和医学知识外,还要时刻谨记并遵守相关伦理道德规范,不犯原则性错误。现就医学摄影起步较早的国家历史上曾遇到过的伦理问题、行业内已经形成的共识、有借鉴意义的做法等做一阐述,供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