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
这是写在《哪吒之魔童降世》海报上的一句话。
我们心中那个混世小魔王、熊孩子、官二代,摇身一变,成了暗黑系小魔头。
有些声音说:这就是在糟蹋传统文化,会误导孩子!
造型太丑,性格太阴暗,光是预告片放出来的当天,网上就有巨大的争议。
上映之后,真香。
哪吒,中国神话体系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西游记》有他,《哪吒闹海》是大主角,《封神演义》也有他。
印象中的哪吒小时候可爱调皮,天真无邪,重生之后勇敢刚强,一身正气。
这个版本的哪吒,是烟熏妆,酒糟鼻,丸子头,张口就是:
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
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
这哪里是哪吒,这不是《西游记》里的妖怪吗?
1979年,《哪吒闹海》公映,成为一代人心中的动画经典。
动画片中最触动人的,莫过于哪吒与父亲的矛盾:
“爹爹,我把骨肉还给你,不连累你。”
但魔童哪吒,才是最接近哪吒真实历史形象的。
哪吒的爹是托塔李天王,在佛教里,托塔李天王别名毗沙门天王,跟唐朝名将李靖没有任何关系,是民间传说把他俩绑在了一起。
所以,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除了帮爹爹抗塔,还会帮爹爹带领夜叉大军,所以哪吒别名“鬼王”“夜叉大将”,佛经里用“恶眼见四方”描述哪吒,跟美少年丝毫不搭边。
这次《哪吒之魔童降世》,算是误打误撞,回归了传统。
至于美少年、眉清目秀,是经过文学加工后的形象。
哪吒是具有反叛精神的英雄,是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英雄。
同时,哪吒从魔童到英雄的转变,也是因为“家庭的感化”。
哪吒的父亲为了给儿子正名,挨家挨户磕头求着邻居来寿宴,把危险引到自己身上。
他很像我们现实中的父亲,这两年确实有很多人说“丧偶式”育儿越来越多了,父亲可能都没时间陪孩子玩,但在重要的关头,还是会挺身而出,为我们遮风挡雨。
孩子的变化,始终源自家庭教育,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相信家长看完,也会对亲子关系作出一定反思。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哪吒,怀着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上,因为旁人的恶意、家庭的过度保护,不再知道自己是谁,改变了初心,认为自己很孤独。
能改变的,还是自己的内心和看待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