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
小哥上幼儿园中班时,我换了以前长期出差的工作。
之前没换,是单纯地想着家里有老人,孩子吃饱穿暖就没问题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也一天天变化着。不会走路,不会说话时,每到下班的点,孩子都会咿呀着要爷爷站门口才不闹。这样的次数多了,爷爷也懂了。原来儿子是要迎接妈妈下班,有这么个人精,谁不开心呢。虽然当时每天上班就盼下班,但做事也更有劲儿。一下班或周末,就带着小哥四处转悠,一刻也不想分开。小哥一天天变化,开心的同时,也有忧虑。发现他跟着老人,日常习惯有些不好了。尤其是吃饭,喂一口吃一口,一餐30分钟是常态,到现在还是这样。再就是,小哥长大些,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比小时候更多。尤其是出差的时候格外想妈妈,打电话满足不了他对妈妈的爱。一次,在南昌出差,电话催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我告诉他“妈妈在南昌,很快就回来了。”谁知道他奶声奶气地唱着说“没那么简单”,当时心碎一地,第二天回公司就提交辞职报告了。
提交辞职报告从自己内心来讲,还是很不舍的。主要是个人非常喜欢的工作,加上有个要好且默契的搭档,我和她的工作状态非常好。过了几年“人在路上,心在天上,思想在飞”的神游生活,俩人驾着“花冠”走遍全国近20个省。儿子小的时候,出差之前每次问他要什么好吃的,他就会双手反在后面呆萌的说“这么多”,我也没让他失望,每次去一个地方,都会拖一堆当地的季节水果,最远的有从云南背回来的大菠萝,那个味道是超市买不到的。家里人也说,从未吃过那么美味的菠萝。还有广西的大青芒,儿子喜欢吃,婆婆就给他一大个,吃完就过敏了(这也是我发现,老人带孩子太“宠溺”的地方之一)。最长的一次,出差了21天,也是云南那次到了边境线。后来我俩都归心似箭,泸沽湖在眼前都没有心境去看一眼,现在想起来挺遗憾的。这也体会到,人想家了,什么美景、美味都唤不起好的心情。
那一刻,亲情的呼声驱赶了疲劳和饥饿,我和搭档连续赶路,到家就沉睡了两天。
在我的概念里,有了孩子,夫妻两个必须有一个工作放缓,多点时间陪伴孩子。我和老公,我没考虑太多,就选择放缓了自己的工作,选了一个跟之前工作有些衔接的国际教育。没做国际教育之前,觉得“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全民都要的大方向。随即就注册公司,七七八八就搭起了台子。起初法国巴黎有个团队,我负责国内。一帮人在国际教育的浑水里搅和了两年,起色不大,巴黎的团队撤了,而我转战到了国内3+合作项目。因为项目周期长,所以我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转眼间,儿子上小学了。首先从生活习惯开始纠正,首当其冲是吃饭------自己吃,不能喂。老人太宠溺,嘴上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有时候,你一转身,拿起勺子饭就喂到儿子嘴里了。老人说不通,就从儿子身上下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劝儿子,为什么要自己吃饭。其次是学习习惯。上幼儿园开始,就跟儿子交代,上课要认真听讲,做任何事情都要专注。做事不能三心二意,更不能半途而废。幼儿园三年下来,年龄不大,却落得“沈大哥”的名号,做人做事都比较靠谱儿。现在想来,有些事情还是偏了。“认真听讲”几个字没细化,他现在上课专注度非常棒,但不爱发言。所有接触他的老师都夸他专注度好,也爱动脑,就是发言太不主动。腼腆的男神,不知是遗传,还是没引导好。如果有二胎,我会引导TA活泼外向一点。这个社会,开心、活泼、大条一点不那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