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龙博士现在是著名的北京培德书院国际学校的总校长,他的个人经历很牛,可以百度,就不一一列举,其中他担任过三年美国半岛国际学校小学部校长,这段经历让他作为一名经受过中国传统教育取得成功的学者,有机会接触并参与了一群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和家长的成长。这段经历独一无二,由此产生的视角、体会,也是非常独特而具有学习意义的。尽管他管理的培德书院目前来说也还颇有争议,但这一部书——《我在美国当校长——校长日记》还是非常值得关心关注孩子教育的中国家长们认真读一读。
这本书是一部日记集合,记述了半岛国际学校很多平常或不平常的日子和故事,看过之后有很多收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双语学习,外语学习的意见以及其意义的探讨。
我曾写过一篇非常冗长的文章,记录摸索辅助女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方式的过程。之所以会对此事怀有那么大的热忱,源于我近年来对外语学习重要性的理解。
没错,我是近年来才算真正地理解外语学习。很久以来,我一直只是把英语学习这事只当作一门学科,其实很早的时候也听取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英语老师以及出国的朋友的意见,大多认为等学校要求学了再来也不迟,毕竟那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要出国,要就业了才来认真学,也没有耽误什么事,也并不是不能学好。少数人认为应该尽早学,但至于为什么也总是拿不出一个有力的理由。也就是说,就大部分人的认知来讲,英语对于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学科而已。那么,如果只是作为一门学科,我的观点是,努力提高学校学习的效率就没有问题了,别人能考一百分,咱考个95总是可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虽重视女儿的英语学习,但也没到想要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她语言能力的地步。
但是随着我关注自己的成长以及关注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多,我愈加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读过钱志龙博士的书后我更加意识到,孩子如果成为一名双语者,那将给她的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钱志龙所在的半岛国际学校位于美国硅谷的心脏——帕罗奥图(Palo Alto),这个地方是美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斯坦福大学就在这里。这里也是很多风险投资者和IT精英首选的居住地,比如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家就是在这里。这个地方,对于孩子家长来说,很令人艳羡的一点是,帕罗奥市甚至包括周边的几个城市都是很好的学区,有着很优质且免费的公立学校。
半岛国际学校的家长,放着好的公立学校不上,去上这样一所收费高昂的私立学校自然不是有钱没处花,而是看中了这个学校多语言、多文化的成长环境!
迄今为止,半岛国际学校是美国屈指可数的真正实施沉浸式教学的双语学校。而且是中英法三门语言都有。“学生三岁入学时,选择法语或中文,再加上英文,接受双语教学,一直读到八年级,相当于中国的初中”。
双语沉浸式教学,要解释起来三言两语很难说透彻,以我的理解来说,最核心的原则应该是这个:
任何语言不作为一门外语来教,而是当成信息的载体及获得知识的工具。
也就是说,没有母语与外语之分,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作为一个语言现象被拆分成单词、语法去研究,也不进行听说读写、翻译这样的专门训练,而是将各种语言都像母语一样来使用。比如说,数学课老师是说英文的、历史课老师是说中文的,而艺术课老师讲的是法语……就像是我们国内以前有的方言地区,老师只用方言讲课,结果学生通过方言学会了各门学科。
双语沉浸式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会说双语,还包括双文化,就是理解各自语言代表的文化。
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国内不知道有没有,至少我们平民老百姓是接触不到了,但对我们是不是就不能有一些启示呢?
为什么那些硅谷的精英,会把孩子送到这样的成长环境里?
在《我在美国当校长——校长日记》这部书里讲了一个叫天天的女孩子,这位女孩子在学校里选择的是英文和中文双语。她家里没有人会说中文,入学时本来要选的是法语,但法语班满了,就随行就市选了中文,结果她中文却学得很好,突然有一天,天天就对妈妈说,为什么我不能去中国读中学呢?她的妈妈是典型的美国妈妈,她的回答是“Why not?”于是天天自己作计划,考虑各种问题,最后联系了复旦附中校长的……她不仅自己去了中国读复旦附中,还把妈妈带到了中国,到附中任教!复旦附中读过一年后,她又觉得只待了上海不满足,应该去北京看看,于是又拨通了北京四中校长的电话……于是,她又转学到了这个北京孩子打破头都进不去的学校!假期里,天天还利用大块时间和妈妈一起到中国各处旅游!可以想象,天天对我们中国的文化体味应该早就非同一般了!
为什么会有天天这样的孩子出现?钱志龙分析了三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得益于双语学习。通过两种语言的浸润,孩子体验并内化多种文化。“孩子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对新的环境只有原生态的好奇和探索心,没有不必要的恐惧、偏见和顾虑。”
或者我们把野心放小一些,毕竟天天这样的孩子只是极少数,光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双语使用的优势及其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之快已经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孩子们长大成人后的世界,必然是处处充满了无国界的合作与沟通交流的世界,跨文化的沟通及传播能力将成为一项必备的能力。这个能力必然不是手持一个翻译机就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语言可以翻译,情感和文化不能。
实现跨文化的沟通和传播,理解异族文化和情感需要实践者具有开阔的眼界。开阔眼界的方法很多,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多学习一种语言。通过多会的这门语言,可以多拥有一种获得信息的途径,多一种看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做出的判断决定也会更缜密、更全面、更准确,世界观会更多元、更立体、更包容。就可以钻进另一种文化里。
诚然,通过译作来了解异域文化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是任何翻译都是二次创作,看过那种传声筒游戏的人应该知道,一句很简单的话,经过几人传播过后也会变得面目全非,更何况是语言的翻译。很多词语在不同的文化里是没有对应的意思的,就比如中文的孝顺,英文里就没有这个词,那么这个词在文章中出现后,译者要如何翻译?这全靠他个人的理解,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那么不懂中文的那个家伙,他将永远不会知道作者表达的孝顺的真正涵义,他了解到的只能是译者给他的那个意思,他永远不可能通过文字拥有对中国的孝文化的第一手感知。
所以,我现在笃定地知道,我的孩子,以及我自己,必需将英语学好,而学好的意思不只是说会听说读写会翻译,我们还将用这门语言作为一把钥匙去了解另一个世界的文化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