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蛮子
05
我的很多文章都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情感,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把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而这些走心的文章也引起同样经历的读者们的共鸣。这些共鸣更激发我不能驻足,一路前行。
原运城市经信委主任卫明泽女儿也在北京工作,他看到我写的《儿子陪我登香山》后,深有同感,告诉我,他流着泪把文章看了几遍。
同学王喜英在看到《记忆中的回娘家》等系列民俗文章后评论:民俗民情从你的笔下轻轻滑出,仿佛时光逆转,把我们带回上个世纪,———从一碗清香的猫耳朵到清明杂记,从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到娃娃亲,在我们懵懂的年纪,似懂非懂与那个时候的人们一起经历着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其实,一个时代有着一个时代的印痕,一个地方有着一个地方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退出历史舞台,我们这代人,也是幸运,从一个相对比较传统封闭的时期跨越到发展开放的现代社会,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民俗民情的变化。能够把先前这些民俗用文字表达出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回忆,更是一种怀念。
她在读过《由送别所想到的》一文后留言: 想来是即兴之作。之前别离年迈之人,之后送别远行的儿子。同样的别离,不同的场景,留下的都是孤独与思念。对于工作生活在外的儿女,有多少回团聚,就有多少次分离。我认识的一位父亲,讲述了在咸阳机场送别远嫁的女儿的情景,目送孩子走过安检,一转身,七尺男儿,泪水长流,不敢回望,瞬间不能自禁,正如文中所言:因为爱才会不舍孩子,也是因为爱才会放手。漫长的人生路上,有聚有散,有合有离,缘起缘落,缘聚缘散,此人之常情,唯有这儿女缘,是一世的牵挂,是永远的不舍。
另一位在山西大学工作的同学,笔名言子,读了《在父亲转身拿酒的一刹那,我的眼睛湿润了》一文,她专门写了一片杂记:
在我看到文中那句“在父亲转身拿酒的一刹那,我的眼睛湿润了”时,我的眼睛也湿润了。行文至此,让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那份相亲相知之情跃然纸上。实在说,在这利字当头的社会,多少亲情在利益面前和为利益而忙碌中淡化了、销蚀了,难得的朋友之间的相知和理解也可能在利益冲突当头变得生疏和无奈。相亲相知的父子情份不可能天然而成、顺时而得。人常说父爱如山,但我在整篇文章的阅读中,感觉到的那份父爱更像行云流水一般,渗透到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渗透到儿子的整个生命当中。这份父爱,没有一般父爱的严厉表层,更没有一家之主主外中给子女造成的抽象感,反倒更像那份化冷化硬的慈母情怀,却在温柔细腻中又有一种天地大气的底蕴。不望子成龙,不为儿子规划未来,却在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中,让儿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再从儿子的角度讲,他在长大成人之后,不管在春风得意的顺境忙碌中,还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失意廖落中,都不忘三天两头给老家父母打个电话,每个周末开车两个小时回家探望父母。陪老父散步、晨练、聊天、餐桌上三杯两盏对酌……正是在这种天长日久的陪伴、交流中,父与子才能相亲并相知。
在这里我也有幸领略到我这位老同学的文采。文字,在他的事业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颠转向万仞低谷之时,给予他精神上的救赎。时光流水般在静夜中逝去,我在静夜中祝福我朋友圈所有的新朋老友。
我曾经一起工作过的孙仰新副院长在看到《一个理发师的小资生活》后留言:
好文笔!耕耘吧,(写写)身边的人和事,很有意义。
在看到我的其他文章后他留言: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的尽是鲜花和阳光。
原来我在县法院工作时的办公室主任刘军看了《那年花好月正圆》后写到:时间如水,生命如歌,一晃20年了 ,看了您的文章感触很深。回想起当年与您一起工作的情景就好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我不会忘记老领导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信任和培养。
同学王喜英@我: 那年那月,青春年少,风流倜傥,不负众望所归,不负青春年华,用努力和付出,赢得辉煌,用才华和才艺,赢得喝彩,历经繁华,无悔人生,回归自然,依旧精彩!老同学能在每一个十字路口,潇洒自如,淡然处之,令我等敬佩不已!
现在还在县法院担任院长的贺四相感受颇多:人间苦多,现代人的生活遭受着诸多压力侵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更需要一点艺术气息的温和调节。其实,也要不了太多,只需每天能沉潜一会儿,最好能泡上一杯香茗,平心静气地手捧一本心仪的读物,聆听难得的知已神聊。向哥学习致敬!
市环保局原副局长李福堂就《你与金牌律师的差距》点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是一部好教材。两位好友的经历对比,对现在年轻人是一个好的启迪和教育。他在读过《遇事冷静一分钟》后评论:一篇深入浅出、引经据典的好文,它抓住了当今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为作者点赞!
河津市文化局副局长李会民评论《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这篇文章可以作为现在社会目前举步维艰、张扬跋扈、如履薄冰、背水一战的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教科书!
现任忻州中院院长刘硕才评价《什么道理我们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文章中的这个家伙所谓什么道理都懂,其实是自欺欺人,大话而已!董哥分析到位,批判有力!马克思还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最终须用子弹加以批判!
孙鹏读完《母亲节的礼物》后留言:情真意切,用实际行动陪父母过节,全文却都充满深深的歉意。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让读者心灵颤动,产生共鸣。
一位好友黄志平在读过我两篇文章后私信我:为了兄之文章,特托艺伟弟加兄微信,今天既得以拜读兄之《学会与生活和解》,顿觉茅塞顿开,文笔之精彩,寓意之深刻,字字句句闪耀着思想之光芒!
他在读过《由送别想到的》后感慨:人至中年,上有日渐老去的父母,下有远行离家的儿女。愧疚和感伤,责任与义务……非情到深处,难得此文笔。董兄乃大丈夫、真情怀!
在西安一大学任教的外甥女吴西对《由送别所想到的》感触很深:子女在父母壮年的时期出现,又在父母年迈时步入壮年,这是一种能量的守恒,又是一种生命的延续,这种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注定了两代人之间的分离,也注定了忠孝不能两全。忠孝无关对错,仅仅是两个不同的选项而已,不论做何选择都是一种失去。那么我想唯有爱护自己,保持快乐与健康,才是两代人之间对彼此最好的尊重,成全与守护。
在深圳工作的侄女董美玲:叔叔观察总结的细致到位!您在我心目中敬业,好学,勤奋,执着,善良,对人和蔼可亲,对事细致入微,对生活充满热情,满满的都是正能量,是我心中的榜样!
我不善社交,也不善高谈阔论,写文章变成了我的社交平台,也成为我与大家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大家推心置腹,探讨人生,分享内心的喜悦与忧愁。
这些同学、老友或亲人虽相聚不多,但还是亲切如故。我想,就是因为能够畅快淋漓、无拘无束地分享各自的人生感悟,因此距离虽远,却仿如促膝谈心,月下对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