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 第7周 《对伪心理学说不》Day1 目录-P39
弗洛伊德应该是心理学史最有名的人,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进步,他的论述已经和现代心理学出入愈大,我们要在后面的章节反对他了。
心理学又像社会学又像教育学又像生物科学,独立出来,是因为心理学不同于其他行为研究领域的地方在于:心理学中有关行为的结论都有科学证据;心理学的应用都源于科学方法,并且经过了科学方法的检验。正因为心理学本质上是一门科学,而不是学科,所以各种妨碍科学发展的利益集团,比如披着各种时髦外衣的伪科学产业和某些宗教势力都会极力向世人表明:心理学不是科学!
科学的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特征为:系统的实证主义;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可重复性和同行评审;实证性的、可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对于可检验理论的研究。
科学的进步通过四个步骤进行:提出理论--作出预测--实证检验--修正理论。
个人的行为模型并不像真正的理论那样具有内部一致性,心理学常常难免和诸多根深蒂固的文化信念发生冲突。
理论和可证伪性标准;敲门节奏理论,越好的理论作出的预测总是会显示自己是可证伪的。弗洛伊德与可证伪性:理论着重于运用一个复杂的概念结构,在事后解释人类行为,但不做事前的预测。小精灵的说法。不是所有的证实都等价,证实的数量很重要,但质量更重要。可证伪性和世俗智慧。承认错误的自由。想法不值钱,无论他们多么具有抚慰性,但对于科学目标是无用的。
科学中的错误:逼近真理。科学知识是暂时的、可以被修正的,但这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是不存在的。
每周一本书 第7周 《对伪心理学说不》Day2 P40-P59
科学进步的关键在于放弃本质主义,接收操作主义。
科学概念的演进: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相关观测结果的不断丰富而发生变化;概念与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交织在一起,并且获得多种操作性定义。
在科学中,知识的正确与否不取决于个体提出主张时自己的肯定程度。科学中人性化的力量就是让知识公开化,让任何有冲突的观点都能以一种双方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检验。所以心理学必须摈弃所有对概念做出的个人化定义,而坚持公众可以知悉的定义,并确保了任何一个接受过适当训练并拥有适当设备的人都可以实施这些操作。
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公众要求心理学去回答本质主义问题,而通常其他科学家并不需要回答类似的问题。但没有任何科学可以对本质主义问题作出回答。
心理学不是宗教,它是一个试图对所有行为作出科学解释的广阔领域。
节省原则:当两个理论有同样的解释能力的时候,较为简单的理论(设计更少的概念和概念性关联)胜出。原因是,拥有较少概念性关联的理论在将来的检测中会更具可证伪性。
每周一本书 第7周 《对伪心理学说不》Day3 P60-P133
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都是所谓的“孤立事件”,缺乏比较性信息,而这种信息对于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说是必要的。
安慰剂效应:无论治疗是否有效,人们都会报告某种疗法曾经对他们有所帮助。
鲜活性效应:当面临问题解决或决策情境的时候,人们会从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
选择性偏差:指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
当我们事先就期望看到因果联系时,这种偏差经常会被忽略。公众如果缺乏本书所教授的简单方法论和统计思维技能,想纠正那些误导性的数据就会很困难。然而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消费者来说,宁可站在怀疑的角度,也不要被那些错误地暗示了因果关系的相关所蒙蔽。
随机分配是一种将被试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方法,确保被试在对比试验条件下的所有变量基本保持一致,与随机样本不一致。
操纵变量和随机分配相结合,就可以排除那些可以归因为被试本身特征的解释了。
许多研究显示,笃信宗教的程度与参加慈善活动、帮助贫困的人或是不欺骗其他人这些行为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盲人拥有超灵敏的听觉,“远香近臭”这些理论也并非如此。人类关于行为的直觉理论是有缺陷的,所以心理学研究需要试验控制。
禁锢于真实生活条件会妨碍我们发现许多新事物。心理学研究很少使用随机的被试样本,化学和生物也一样。
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既可能是相关研究,也可能是一个真实验。只有使用了随机分配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实验。
应用研究的目的是把研究结果直接与生活中的特殊情境联系起来;基础研究的主要目的为理论验证的研究。大多数科学研究仍然是用于验证理论的基础研究,研究结果通过理论上的修正得到间接应用。
很多人质疑这些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心理学家通过重复、更多研究来完善这一问题。
每周一本书 第7周 《对伪心理学说不》Day4 P134-P165
科学中的概念变化遵从关联性原则,关联性是指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如果舍弃关联性原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伪科学,因为他们总被说成是“全新的”。伪科学的伎俩是将理论变得不可证伪,或是宣称先前的数据与他们的主题无关。
大部分公众意识不到科学工作的不确定性。科学的特点在于众多个体的参与,而伪科学经常认为特定的权威和研究者才有接近真理的“特殊”机会。
对于媒体经常宣称的所谓突破性进展,我们要永远带着怀疑的态度。
评估心理学实证证据的简单原理:“科学共识”而非“重大突破”;“渐进整合”而非“重大飞跃”。
人的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特定行为都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变量引起,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变量共同决定的。认定变量A和行为B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并不意味着变量A就是引起行为B的惟一因素。
交互作用即当影响行为的一个因素和另一个因素共同起作用时,它们会对该行为产生与各自单独起作用时截然不同的影响。
每周一本书 第7周 《对伪心理学说不》Day5 P166-P228
知识不需要完全确定后才是有用的,人们经常为心理学预测设定一个比其他科学更高的标准,然而所有的预测都是概率性的。
一个具体时间的信息往往可以完全击败较为抽象的概率信息,比如个案。
当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较大的样本总是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总体的真正数值。
赌徒谬误: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之间联系起来,而实际上两者是独立的。
当一件事取决于偶然性时,并不一定表示它是不确定的,只是说它目前是无法确定的。
错觉相关: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当人们头脑中已经预设了两个变量相互关联的想法时,他们甚至能够在两个变量根本毫无关系的数据中发现联系。同样的,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公平的世界里,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但偶然性决定了好事坏事都以相同的概率发生在不同人身上。
人们觉得巧合是很难存在的,但实际上一点也不。
以下是在临床心理学领域泛滥成灾的几种伪科学:用于治疗创伤的那些未经检验的怪异疗法;已经被证实是无效的、针对孤独症的一些疗法;继续使用一些未被充分验证的心理评估工具,例如各种投射测验;利用潜意识来做自我治疗的录音带;使用高度暗示性的治疗技术诱发儿时受虐的记忆。
如何识别伪科学的主张?如: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主张免于被证伪;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过度依赖逸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逃避同行评审;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