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那年,刚过完21岁生日,我就按部就班的工作去了。其间,最最困扰我的问题就是,我成熟么?社会、公司、家人、女朋友无不迫切希望我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在事业上发光发热。为了不辜负,为了塑造自我完美形象,我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努力去变得成熟。
现在看来,我不过是做了一件事情:穿成熟的衣服。基本上,工作后,大学的衣服都不穿了。不再购买美邦、森马一类衣服,取而代之,喜欢去万达广场的ZARA、优衣库买一些沉稳庄重大气的衣服(可能对于不少人,这显然不是所谓成熟的衣服),身上一般不超过四个颜色。而我昔日也照着镜子暗喜:这小伙真他妈帅。
但不可置否的是,我还是一个活得太用力的年轻人,有些非此即彼的“完美主义”情结,甚至常常情绪化。披着成人的外衣,心灵还停留在童年,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这两天看了《少有人走的路》,题图就是盗了书的封面。
如我一般90左右的同学,都自嘲说是最悲催的年代,什么好事没赶上,什么趋势又错过了。几位同龄人坐到一块,也总喜欢调侃说:“要是早几年买一套房……“(正如”夏洛特烦恼”里大块头买房卖房租房的段子)所幸的是,我们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爆发,信息,且不管信息质量与力量如何,总之,我们接收的信息远超过其他年代的青年人所能获取的。我个人拙见:不懂得利用互联网的人,势必是寡欢的。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提到:我们判断的质量决定我们生活的质量。类推一下,我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决定我们的幸福程度。
资源,不要只世俗的认为是社会关系,金钱,权利等等。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就是,人本身才是自己能把我和利用的最大资源。作者M·斯科特·派克认为:不要成为自我处境的牺牲者,记住,你是唯一可以思考并作出判断的人,你的意识决定了你的生活。
而意识这个形而上的东西,首先必须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前行,而其第一步就是自我认知。
书里提到心灵成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是初始阶段,其是“混乱的,反社会的“,这一阶段是心灵缺失的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人是完全没有原则的。
第二阶段,其是“形式的,制度化的”,这一阶段,人们依赖于一定的制度来统治他们。
第三阶段,将其定义为“怀疑的,个人主义的“,这一阶段,他们深深的涉足于社会,贴近于生活,使个人与生活恰当的融合。
第四阶段,“神秘的,普适性的”阶段,神秘主义者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能够洞察到事物表面之下的某种联系。
对于第三阶段的描述,我是十分认可的。个人主义不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偷奸耍滑。而是在自身心智成熟上不做刻板限制,利己方可利人,帮助他人心智成熟发展,也倒推自我成长;爱己后爱人,对他人心存善念和宽恕,也是自我爱的能力的成长。这些话说的可能有些假大空,但试问:我们天天看的时政新闻,如前一段时间让世人所痛心的叙利亚3岁男童之死,这个被称为世上最悲伤的照片,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么,如果你对自己的孩子更加耐心照顾与陪伴了,如果你感恩于身处太平倍感幸哉,如果你产生了一丝痛心惋惜之情,那都还算是好的。不过这些感受也不过是自我满足的一个过程,你的悲悯之心你的感恩之心你的是非之心,说到根本,无非也是维护了自我的羞耻心。所以我们可以是个人主义的,因为我们必须爱自己,不仅是身躯,更是灵魂。这与鬼脚七的“做自己”类似。
夜深了,爱自己,先睡了,哈哈。
补一句话,奥斯卡·王尔德说的,每一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一个恶人都有未来。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