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FA业务,早期,一些在国内没有自建健全的销售团队的厂商,比如安全、视频会议、软件类的厂商,大多也会选择总代来作为首选的合作伙伴。曾经有个飞塔厂商的销售,在离开飞塔去另一个厂商工作后,到郑州出差的第一站就来约我一起聊区域业务拓展的事。毕竟,总代的在当地的人头熟,渠道拓展的效率还是很高的,同时,为了吸引总代对于这个业务的重视,都给总代留下了比较高毛利的空间作为回报。
但是,随着一两年的拓展,这些厂商和总代的合作逐渐开始产生变化,有的开始压缩总代利润,甚至只保留了FA过单的利润,有的甚至就直接放弃了和总代的合作,这里面也有一些原因。在合作开始一段时间后,厂商发现,总代在区域的业务增长方面,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大部分都是起到一个牵线搭桥的作用,项目还得自己跟,能起到搞定客户的关键作用还是那些集成商,所以,时间长了,一来二去,留给总代的利润,就会分给其他人一些了。
总代对于这种业务,除了部分厂家对总代,保持非常高频的管理沟通要求,会促使总代在项目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并在很的长时间都会保持好业务利润的稳定外,较多部分利润高的产品,总代其实并不懂得该怎么卖,前期靠跟厂商的谈判和区域人头熟的优势拿下代理权,但是在产品的销售推进过程中,毕竟刚开始量起不来,总代销售对这种产品的精力投入就会有限,加之厂商培训跟踪体系督促的松,总代大多只是负责把路带好就不管了。还有些厂商和总代的合作也确实只是阶段性的,等厂商找到更合适的下级渠道,或者规模一上来就自己上人来盯业务,这种蜜月旅行就结束了。
再后来,随着厂商总代的人员流动和二级渠道的信息透明,更多厂商逐渐开始放弃和总代的合作,转而直接找到区域更为专业的产品型代理商,或者在区域离客户更近的行业集成商直接合作,甚至某些区域的产品代理随着业务的扩张,成为全国性的总代,都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
但为什么厂商的渠道体系,大多还会硬性规定必须走总代一道?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下游渠道在资金方面的软肋,有时厂商需要冲刺业绩,或者为了一个更好看的财报给股市投资人看,或者有时为了保证中国区的老大的任职,厂商会有压货的要求,但是这时过于依赖集成商或者区域产品分销,就可能面临他们手中没钱的局面,这时过早把总代扔到八股道反而就不明智了。所以,有时候可以看到,到年底,某些总代突然能接走很多厂商的订单,主要还是因为资金的力量。
当然,随着未来社会协同分工网络的更加细分规范,曾经制约厂商和总代以及集成商的资金、物流、管理、风险把控的因素都可能会被解决,也会推进分销业务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