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
“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句话出自《刀锋》的扉页,在我看来,这即是对书中主旨的概括。
书中刻画了两类不同的人物形象,一是像拉里这种追求精神意义的人,一种是像艾略特这种追求物质的人。
先说说艾略特吧,他是一个十足的社交人才,总是出没在各种上流社会的宴会中,依靠自己的计谋赚取贵族的欢心。他不断地渴求贵族宴会的请柬,渴求高人一等的风光与地位。但是,他又对自己的亲人照顾有加,在自己的侄女丈夫破产后给予他们一家极大的帮助,也算是作者对这个小人物俗媚的人生的一点救赎的添头罢。
而拉里这个令我感到钦佩的男人是一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青年飞行员,退伍后回到美国。他身边有漂亮的未婚妻伊沙贝尔,有亲友为他提供代表着远大前程的工作,美好生活正在敞开怀抱等待他,而他却选择逃避这“美好生活”,他的“游手好闲”令周围所有人不解。
原来,战争中拉里的战友为救他而牺牲,朋友之死使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死亡使拉里对生命有了独特体验,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这一点正是笔者也在思索追寻的)。
他离开美国,游历了世界各地,渴望收获精神上的安宁。这令我想到了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出自一位老师之口,这位老师辞去工作,放下现实社会的羁绊,奔赴世界去旅行。
而在我看来,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精神的享受正是试图翻跃刀锋的表现。艾略特无法摆脱世俗,所以他只能苦困于与后生在社交谋略比拼的失败中。伊莎贝尔无法摆脱世俗,所以她只能彷徨在爱情与生存之间逐渐迷失。格雷无法摆脱世俗,所以他只能因破产而落下整日不断的头痛,渴望工作却无法工作。世上有太多太多人为世俗羁绊所拖累,在生老病死之间苦苦徘徊,行无聊之事,话无聊之言,友无聊之人,将流年都放在浮躁的俗媚之间,挥发殆尽,到晚年,只落得一个后悔之心,走向岁月的终章。
人生来就在路上走着,一直走着,这条路没有尽头——只有死亡会成为“break”的标识符。就像时间轴一样,掌控时间的秒表不坏,时间递进就不会停止。世界上的一切一切都存在着无限的概念,但无限存在的意义却无人得知。
拉里去印度后,在烛火中,恍惚间看到了轮回。记得在书中拉里提到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就像剥洋葱,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会没有?就是因为在现世的人眼中,人生剥到最后便只剩下死亡,没有人能看到死神漆黑镰刀所遮挡的那道真理之光。
就像圈中的猪永远无法了解圈外的世界一样,人们也无法了解死后的那个世界,因为人一旦走出现世的篱墙就像猪走出圈直面死亡一般与现世的一切都阴阳两隔罢。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一直地行走在世上,做刀锋上的行者,人生本就应得到救赎,能否得救取决于其求生之心是否强大。
或许,当人成功翻过刀锋后,路的尽头便在他眼前闪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