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下)

文/麦大人

07

元好问对妻子的情义,这在古代文人中是很少见的。

结发妻子张氏是户部尚书张翰的女儿,两人婚后可说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一起经历了甜蜜时光,也度过动荡的生活。

张氏因病去世后,伤心的元好问,填了阙情真意切的《三奠子》,悼念亡妻:

怅韶华流转,无计留连。

行乐地,一凄然。

笙歌寒食后,桃李恶风前。

连环玉,回文锦,两缠绵。

芳尘未远,幽意谁传。

千古恨,再生缘。

闲衾香易冷,孤枕梦难圆。

西窗雨,南楼月,夜如年。

下阙读来,让人百转千回,心生凄凉。同样都是悼念亡妻,这和苏东坡的《江城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年之后,元好问续娶了小他二十多岁的毛氏为妻。

不久汴京陷落,他以俘虏的身份被押赴山东各地拘押,毛氏亦跟随他辗转各地,始终相伴。

元好问有感于毛氏的一片深情,吟诵了一首《自题》:

共笑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

千秋万古回文锦,只许苏娘读得成。

有情有义的元好问,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长情之人。

08

金朝覆亡已不可阻挡,但令元好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历史。

当初汴京被围城时,他曾向丞相建议以小书抄写国史一本,但当时兵荒马乱,哪有功夫去干这个事。

之后开始了流亡生活,他暗自准备记录着金史的研究工作。

“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以成为他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都没有气馁。

重获自由后,举家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其内心的激动是难以想象的。

乞得田园自在身,不成还更入红尘?

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风睡杀人!

回到家后并没闲着,他还有更大的使命要做,他要为后世留存一部金朝的历史,以使这段文明不致湮灭岁月的尘埃里。

从此,他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忻州等地搜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们留下来的言论、事迹,他都认真进行采集。把听到的一点一滴都用小的字体记录下来,多达一百多万字。

历经二十余年的努力,元好问皓首穷经,终于完成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数部宏篇巨著。

《中州集》(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了诗词2116首,意在“以诗存史”,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断代诗史的新体例。

后来元朝丞相脱脱主持修撰《金史》,元好问的这些史学著作成为主要的资料来源。

《金史》被公认为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

09

1257年,命运多舛的一代文豪元好问溘然而逝,享年68岁。

巨星陨落,天空失色,大地同悲。

他一生最最看重的,还是那些诗歌。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早年有志于经世治国,壮年时曾自负“动可以周万物而济天下,静可以崇高节而抗浮云”。

他的诗词理论功底相当深厚,28岁时就写下了一部不朽评论集《诗论三十首》,提出自己独到的“以诚为本”的诗歌理论。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在诗歌创作上,元好问以“丧乱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对此,他曾自信地说:“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敢于将自己与杜甫相提并论。

这些诗主要创作于金朝灭亡前后,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浸透于他的诗歌之中,具有史诗般的意味。

在《岐阳三首》中写道: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诗歌里文字,笔笔浸血,字字含悲,堪称杜甫之后现实主义诗风的又一代表。

其词则被誉为金朝一代之冠,继承了苏、辛的神韵,博采众长,兼有婉约、豪放等诸种风格。

五百年之后,清代著名学者赵翼,被元好问的事迹所感动,无比敬仰地为其题诗一首:《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首诗完整地概括了元好问的一生,生逢乱世,壮志未酬,却意外地造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他是大唐之后,学唐一派诗人之中最有成就的。

曾国藩高度评价道:“元好问是自汉魏至宋金元之际,中国五、七言诗的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大诗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