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篇文章提到了阅读时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一共有4个:
1. 这本书到底写的什么?
2. 作者是如何展开主题层层深入的?细节处是如何描写的?
3. 书中提到的道理和方法是部分对还是全部对?
4. 这本书对我有啥用?有启发吗?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带着这些问题来做分析阅读了。
阅读就像识人,最开始我们通过“检视阅读”的方法,看清了对方的相貌、身材比例,并了解了她的经历,社会背景等等,有了这些总体印象,就可以筛选出我们希望或者愿意认识的人。毕竟中国人有那么多,我们的时间精力都有限。可是,只有总体印象显然还不够,这些都只是表面上呈现给我们看的,那经过初筛之后,我们又该如何深入步了解一个人?
首先我们想到的可能是把这个人的性格归类,目前把人归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按血型,按星座,按属相,还有按九型人格等等,为什么了解一个人先要把这个人归类呢?因为人以群分嘛,我们已经对某一类人的性格特征有所了解了,而这个人同属于这类人,于是我们便有了理论基础,也就有了对这个人最粗浅的性格判断。同样,我们要对一本书做深入的分析阅读,要使用的第一个规则就是把书分类,原因也很简单,物以类聚嘛。不同类的书有自己特有的一类阅读方法和技巧,你就不能用看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去看一本讲哲学的书,这显然有悖常识。
有人可能会想,分类有什么难的,不就是那几类么,按目前京东的分类有下面这些:小说、传记、艺术、少儿、经济、管理、生活……这种分法有它的道理,有些书一看书名就能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书,但对于有些书即使你读完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类型的,如果你用上面的分类去套就会有问题。其实跟对人性格的分类很像,有的人可能性格很突出,是某一类性格的典型代表,而有的人则是多重性格的人,跨度还很大,这时我们就不能生搬硬套了。那我们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这里需要遵循我们自己内心的分类标准,而我们的分类标准要尽量做到合理且经得住时间考验。有人说这不是废话么?其实对于书的分类,是跟一个人的阅读量和知识面息息相关的。比如:有的人把《水浒传》归于小说一类,而有的人就把它归于官场政治类,说白了,每个人看书的角度不同,他们对书的分类就不同。那我们普通阅读者没看那么多书怎么办?这里还有一个原则可以参考,就是把书分为理论性和适用性两类,对于有些书,它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做了就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想让我们听他的建议,甚至想说服我们听从和跟随他的建议等等,这类书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近的书,我们将其归于论说性质的书,属于适用类。这里的适用类不管你认不认可作者的观点,只要能满足上面的条件都叫适用类。
而理论类的书则恰恰相反,它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的,超出我们正常行为,这类书就归为理论类书籍,比如XX原理,XX科学。
随着我们阅读量的提升,我们自己对书的分类也会更准确,而相对于这类书的阅读技巧也会有所提升。
知道了一个人的性格,下一步又该了解什么了呢?按照常理,接下来我们可能就会对这个人做出评价了。比如,他是一个很勤奋的人,她是个比较物质的女孩儿…… 阅读的第二个规则也很类似,就是用一句话讲出这本书在干嘛。这也是在回答我们文章最开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用一句话概括整本书的主题其实是在考验你对本书整体性的认识。如果你不能很清晰的用一句话说出这本书在讲什么,或者你需要很多时间来滔滔不绝,或者你思路凌乱,那都说明你还没看懂。我个人有个小经验,就是在看完一个章节后,关上书,然后回忆书中所讲的内容,最后用一句话把书中的知识点串接起来,有的部分还联系自己听过的案例去佐证作者的观点和结论,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快速理解作者的意图,也可以很流畅的记住文中的知识点。
对于这两个规则,你都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