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讀書的方法
由面及點,由淺入深。
先精讀,后略讀。(把書讀厚,把書讀薄,再把書讀厚)
二、青年何以報國
先讀科學書,再讀古書。
三、整理舊籍
經史子集。
入手當從目錄學始:清《四庫書目》、張之洞《書目答問》。
四、讀經之法
經子價值相同,但經之註疏多,故先經后子。
治經當從漢人之書入,當分清今古文家數。
入門書目:皮錫瑞《經學歷史》、廖平《今古文考》、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禮記·王制註疏》、《周禮註疏》、陳立《白虎通疏證》、陳壽祺《五經異義疏證》。日讀一小時,速則三月,至遲半年。
經傳皆可信。
五、呂思勉學習歷史的歷程
少時得益于父母師友。14歲讀《通鑒》《續通鑒》《明記》,15歲讀《史記》、後四史、23歲讀完正史,匆匆讀過。
社會科學是史學的根基。
六、讀中國歷史
章太炎:“史書文義平易,兩三點鐘之功,足閱兩卷有餘,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讀兩卷,一日不脫,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須以此自勉。”
三大門檻:1.昔人所重者亦重之,2.今日研究不能以昔人重者為限,當補昔人所未備,3.初步門徑仍不可不略事探討。
讀史三法:
- 正史暫可緩讀。《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明記》/《明通鑒》、《清通考》,《通志·二十略》,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前四史,南北史和新舊史第一遍只讀一組。
- 古史、四裔必藉他部或近來之書補正。宋羅泌《路史》、劉恕《通鑒外紀》、馬骕《繹史》。外國史另從大家。
- 讀史方法,亦參考今人著述。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顧炎武《日知錄》、趙甌北《廿二史札記》。(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等亦要學習)
七、乙部舉要
- 正史:
- 治亂興亡:
- 編年史:司馬光《通鑒》。朱熹《綱目》。
- 紀事本末:《通鑒~》《左傳~》《左傳事緯》《宋史~》《元史~》《明史~》《西夏~》
- 典章制度:
- 三通:唐《通典》宋《通志》元《通考》
- 會要
- 會典
- 禮儀
- 律禮
- 治亂興亡:
- 別史
- 外國史
讀史:《通鑒》《續通鑒》《明通鑒》《通志·二十略》《通考(有用之門)》《繹史》《讀史方略紀要》,日讀三時,三年可畢。
八、讀舊史法
門徑:《資治通鑒》《文獻通考》
初讀求速不求甚解。
九、治古史
治經子:讀經本文,略知訓詁。知漢宋之別。
疑古、證古。
十、作史
搜集、考訂、編纂。
十一、史學研究五法
常識:社會學、考古學、地理學、文學。
觀念:史事是進化的,不是循環的;馬克思;西洋科學;知崇古之利弊和由來。
研究出社會的法則是史學的最大任務。
史學研究五法:
- 史家宗旨古今不同:古人偏重政治、英雄、軍事,用以獎勵道德、激勵愛國、傳播神教、偏重生計、偏重文學。皆史家之弊。當重平常人、平常事。
- 史材:史籍、家語、金石、文集、傳述;人體、古物、圖畫、政俗。
- 搜集:本不以為史材者,向以為史材而不知關係者。
- 考證:設身處地,注意時空,絕對證據,小事見大,作者境況,進退大勢,科學定律,取易摒難,不取別有用心之語。
- 論史:因果關係。古人論事粗,今人論事精。
十二、讀子之法
讀子順序:《老子》《莊子》《管子》《韓子》《墨子》《荀子》《呂氏春秋》《淮南子》
求其大義,隨時札記,嚴別真偽。
十二、先秦諸子
可分家而不可分人。
十三、學習國文
文學:古文(先秦)、駢文(漢至南北朝)、散文(唐以後)。
中學治國文:一二年閱集類(大小蘇、老蘇、歐公、南豐、半山、柳州、昌黎),三年史類,四年經子。
十四、中學國文教學
略
十五、大學國文教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