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昨天的报告,我真的很想问一问,所有的人都在说阅读,我们可不可以不读书,比如说只是思考和实践,融入学生和走进教育。
但是我相信这样会很荒谬,没有阅读似乎一切都支撑不起来,陶继新老师的《论语》支撑不起来,因为他读了十年。
我是喜欢反复阅读的,可以我没有办法达到他那样的运用自如,如果说在教育上孔子是一个隐士的话,那么苏霍姆林斯基却在引领潮流。
我们能不能把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像陶老师读《论语》那样串联起来,读成一个自己的思考体系,想一想就让人热血澎湃。
不过我最想建构起来的,还是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寻找和努力,我们都是做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需要这样的实验。
否则就是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了,这本足够每个家庭教育者读上千百遍的经典,足够和教育叙事中的《爱的教育》比肩。
我可不可以从现在开始,以每年阅读五遍的累积,来穿透这样一本书,塑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只能艳羡。
这就是反复阅读的好处,书是读不完的,浩如烟海的文字如果没有一个方向,肯定会漫无目的一辈子,勤勉在这里毫无意义。
不过我们还是需要广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肯定需要自己寻找和删选,这就像那个读了《易》,读了《诗》,有了孔子。
我们可以进行专题阅读,可以通过一个点挖出一个湖,制造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藏在书的海洋终归还是要有所取有所不取的。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以前,我曾经的阅读是随意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便会东倒西歪,没有办法确立自己的成长路径。
一个小树长成了杂草,主要就是旁逸斜出,横生枝节比不长更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有一个杂乱无章的过去,却不可以再有凌乱不堪的现在。
主题阅读也是要有一个方向的,就是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题,我们可以选择足够多的书,但不可以离开了主题。
如果回到我们的教育初心来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选择太多和没有选择都是一个悲剧。
我们的阅读就是可选的太多了,喜欢立言的人总会给我们带来足够多的机会,如果我们把这些称之为机会的话。
在我的视野中,以后只有家庭教育,只可以读那几本,阿德勒始终是要看一看的,他也是我的一个千回百转。
这么多年不管在哪里,总会一次又一次遇见,这有点像苏霍姆林斯基了,我们无论如何是走不出去的,教育很多时候就是他们。
不过我应该没有机会在给自己更多的喜新厌旧了,我只能在这咫尺之间挖出一个湖泊出来,而不是好高骛远和贪得无厌。
很多书可以读,但不是非得要读,不过阅读肯定是唯一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我希望自己能够在以后的日子里,像陶老师读论语一样,为自己的所选努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