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忧国爱民之扶苏
今天,我来到扶苏墓前,祭奠扶苏。
扶苏是秦始皇大儿子,其墓在扶苏寺村,我们那的方言叫该村“扶都(dou)寺”。
每到大年初一,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争上扶苏墓。
我们那里的风俗是大年初一这一天不让干活。这可把我乐坏了。我们小孩子放完鞭炮,抢完炮筒,就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向扶苏墓。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了扶苏墓。
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椭圆形的大土冢,听老人说,在他们那时这墓像小山一样高。墓前有吹唢呐的,有挑花篮的,有跳巫舞的,很是热闹。
在伙伴们的怂恿下,我也爬上扶苏墓,企求沾上点龙气。一踏上墓顶,顿时神清气爽,仿佛灵光回照。放眼远眺,千里平原尽收眼底。突然,不知谁乱扔了炮竹,吓得我捂着耳朵就跑,在同伴们的狂笑声中我才知道上了当。
上初中时,有一次春游时,语文老师特意带领我们来到扶苏墓。他详细介绍了扶苏墓的情况。只记得他说,扶苏是秦始皇的大儿子,因劝谏的缘故,被发配戍守边关,后来自杀于此。他站在墓边,指着正北的方向说,离这五百米处,是蒙恬墓,可惜现在看不到了。那时我们历史课上刚学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蒙恬率军三十万大败匈奴。听到这,我一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没想到我们这穷乡僻壤还有主宰历史的大人物哩。
上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系,读《史记》时,对扶苏有了更多了解。
扶苏因多次劝谏,惹怒秦始皇,被贬到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做监军。秦始皇病逝后,赵高严密封锁消息,并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赐蒙恬和扶苏死。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要他反复向秦始皇请示,但扶苏说:“父亲让我死,反复请示有什么用呢”立即就自杀了。我越读我生气,没想到我崇拜的英雄,竟是个毫无主见的懦夫,对他失望之极。
2005年7月,我有幸遇到来扶苏墓考察的王国民,他是著名的历史系教授,他听村民介绍扶苏的事迹后,兴奋得直跳。我不理解,就向他们说了我的失望之处。他们听了,不以为然地说,那只是一家之言。
扶苏多次劝谏秦始皇是因为天下方定,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恐将激起民变。其实秦始皇让扶苏监军也是用心良苦。秦始皇是为了让扶苏掌握当时秦国最精锐的长城兵团,30多万呀,为他继位治国做准备。同时也为是了更好的培养他刚毅顽强的意志。
他还告诉我一个细节,秦始皇为他起名扶苏是有深意的。扶苏的意思是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秦始皇希望在宽厚仁义而不乏刚强坚毅的扶苏的治理下,大秦帝国能够威震四方,恩泽万代。可是历史作弄人,秦始皇的良苦用心最终化成了泡影。扶苏的自刎,不能怪扶苏,要怪只能怪秦始皇没有认清赵高、李斯。我听了,万般心酸。是呀,如果扶苏即位,任用蒙恬为相,大秦帝国肯定不会两代而亡。
他说,扶苏是当时最出色的政治家,他比暴虐的秦始皇更知道:乱世靠法,治世用儒。他宽厚仁义、爱民如子,勇猛善战,深得人民的拥护与推崇。
听完,我重新对扶苏树起了敬意。剧照今天,蒙蒙细雨中,我又伫立于扶苏墓前,想起李斯、胡亥、赵高,倒行逆施时气焰熏天,而今都化了历史符号,禁锢于秦末的方格中。唯有扶苏,千百年来,人们总这么赞扬他,怀念他。在时光的洗涤中,历史做出了公正的判决。剑上忠臣血未干,沛公已向函关入。这也许会成为后人无尽的叹息。
想起千年之后,我也会化为历史的一缕尘烟,杳无讯息。但扶苏,人们一提起你,总会竖起大拇指,脱口而出:“仁厚贤明,万古流芳"。扶苏,你虽然受尽冤屈,但也万分幸运呀!
大哉扶苏!伟哉,扶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