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不是药神》有感
一直没空,直到今天,才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它。说实话,这片子不错,拍的很有意义。
电影讲述的是有关慢粒白血病者和药贩子的故事。这里边涉及到了社会的公共医疗制度,社会底层贫困群体的问题。故事一开始在刻画一个“烂人”,婚姻不幸福,与妻子离婚,还争夺唯一的儿子的抚养权;事业不成功,开着保健品店,卖没什么生意的印度神油;经济上困乏,有一个重病的父亲,躺在医院需要手术。这是我们社会上积极普通的一个人,他身上有亿万个普通家庭的影子。
一个慢粒白血病者找他,求他倒卖印度格列宁。这本是瑞士生产的有知识产权的药,对治愈白血病有极大的帮助,然而却价格不菲,一瓶四万人民币,而且只够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试问,那个家庭可以承担的起如此沉重的花销?主人公程勇被那个病人吕给引导上了一条"不归路”。程勇为了赚钱,为了给父亲看病,为了抚养儿子,他冒着被法律制裁的危险,他去了。而且成功搭建了销售渠道,还组成了团队。程勇进价500,售价5000卖给他们,给了白血病患者生的希望,同时自己也发财了,中间倒卖的利润相当乐观,给他付清了房租,支付了父亲的手术费,还攒下来一大笔购买一套市区的房子和一家纺织加工厂。正当他的人生开始好转,走上坡路时,一个假药贩子要挟它让他出售格列宁销售渠道,由他去卖,程勇出于害怕犯法而无法照顾家人的考虑,最终解散了团队,出售转让。
他的人生又开始了转变。他开始成为一家纺织厂厂长,做一个清清白白的生意,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然而,吕的媳妇儿来找他求他救命,因为吕因为假药贩子提高药价而无法支付,吃不起药导致身体病情恶化。为时已晚,程勇回头找他,救他,也晚了。此时,程是还只是心存愧疚。而吕的不堪痛自杀则让他发生了蜕变,升华。他意识到,生命比钱重要,救大家的命比个人的家庭幸福更有意义,良心上更安。他不再是个小人物,他成了英雄,济世救人的英雄。药价涨到了2000.他还是买,自己补贴,500卖给白血病人,他成了病人的药神,活着的希望。就是警察到处查,也没人举报他。从这里我看到了弱势群体或者是底层群众内心的真和善,还有对活着的渴望。黄毛,为了不让程勇有牢狱之灾,义字当头,开车冲向围堵的警察,最终意外死了。程勇卖药被抓,被判刑,坐警车去看守所的路上,无数的白血病患者家属,静默的现在道路两旁,摘下口罩,注视着他,有的人哭,有的人对他微笑,那一刻,程勇哭着笑了,我明白,那是悟,是人生真谛的悟,也是人格的质的升华。
整个片子的风格是有诙谐幽默也有一种隐隐的思考。包括对医疗体系的疑问,对制药企业的质问,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都给电影提供了巨大的生命力,让他足够走进你的心里,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心里。
电影里有两个片段我记忆犹新,一个是被抓的白血病患者老太太,哭着求警察不要抓药贩子,一个是假药贩子对程勇说的话,“这世界只有穷病无药可救”。前者让我联想到制药的经济问题和立法执法的问题,后者让我有种感觉刺激,的确,如果你自甘堕落,那谁都救不了你。那句话放到电影里是一句陪衬,放在生活里就是知易行难的哲理。
片尾的字母和程勇的几句话,代表着正能量,也给人一种安慰,社会总是向前走的,要存有希望。
作为普通的观影者,我有几个思考。医疗体系的公共服务性问题,重大疾病的制药问题,社会的收入问题,以及社会对病患群体的视角问题。
从片子中看出,格列宁入医保是在一番曲折中才有的,这是电影手法,在现实中也是,国家在一步步拓宽医保的范围。这得考量医疗体系的普惠性的普惠程度,效果和评价。
重大疾病的药都十分昂贵,制药企业是什么立场?知识产权保护,研发成本极高,那和政府的政策有没有关系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于社会收入的问题,最核心的是收入公平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问题,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99%的家庭,人口都拿的是八千以下的工资(睡前)。他们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到三个孩子,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支出,等较大的费用,成本。社会的幸福感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
还有,我们整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看待视角。电影中,慢粒白血病患者都带着三四层口罩,或者待在医院,或者待在家里不敢出门,这和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能在公共场合接受和一个白血病患者或者癌症患者共处一室吗?未必如此,我们比较缺乏这种教育,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宽容,包容和关切。这是很大的问题。
一个不幸的社会,每个人都是不幸的。雪崩了,每片雪花都有责任。我们,应该进步,不能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