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看了两本高晓松的书,大概可算是漫谈类,皆是他在《晓松奇谈》节目里讲过的,整理出来,两本书,一本是世界卷,一本是人文卷,我素来对绝对枯燥的教科书式历史式历史没有兴趣,所以人文卷没有世界卷看的投入,大都是跳着看的。
世界卷一大部分都是讲美国的,高晓松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所以对那个国度很了解,也有一定的感情,讲到其中几个城市,像洛杉矶,更是如数家珍。除却我从这本书看到美国这个国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外,我读到了我关于世界认知的片面与井底之蛙,或者说我其实是谈不上有世界观的,较于国内,整个中国地图在我的脑子里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两千年的历史也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可是欧洲在哪里,中国在亚洲什么位置,我全然没有概念,另外一方面,在历史的这个节点,国外发生了什么,人们是怎么形成那些观念的,我不知,我不晓,我深深感到自己知识库的匮乏。
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世界观,换句话说,对世界地理思维里没有概念,对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化全然不懂,这是不能称得上有世界观的,自然按这个标准,我是没有的。
按高晓松的说法,中国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才认识到我们是一个民族,是一个国家的,也就是在此之前,我们是没有世界意识的,权且借用一下《阿甘正传》导演的方法,那么我就是中国,一个奔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