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六点半,年级故事比赛应该结束了,拨通奶奶的电话。
“怎么样,回去了吗?”
“下雨了,刚到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答。
“比赛结果怎么样?”紧接着追问。
“得了三等奖!“不是三等奖,是一等奖”,听到贝贝修正的声音,“对对对,班上一等奖,下面三等奖,他们班上小A一等奖,还有一个二等奖,贝贝和另一个三等奖;”心已经凉了半截,另一头,奶奶继续她一贯的滔滔不绝“话筒是立在那的,有点高,声音比较小,动作也不好怎么做,下面观众比较嘈杂,怕离远了话筒听不到声音;小区里的小B也得了三等奖;小A同学的妈妈是评委,小A得了一等奖……”生怕漏掉任何一点细节,越听越刺耳,似乎每一个点都在论证着拿到这样的结果是必然的。
事实就是,排练好的动作似乎都忘记了,语调也变得平平,整个故事背诵下来的状态。
这个场景如此地似曾相识,只是因为现场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没有正常发挥吗?
面对同样的环境,其他小朋友为什么就能如常发挥?你又知他们在背后下了多少苦工?作为父母的我们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孩子?又有过多少专业指导……
面对不理想的结果,人的习惯性思维是先为这个结果找出各种客观性原因,却将当事人撇的远远的,搬来各种“早知道。。。”“要不是。。。”句式,周而复始,无穷尽也。
什么时候打破惯性思维,凡是从自身出发,关注自己能控制的因素,这才是有掌控的人生。
大人容易患得患失,小孩反而自得其乐。
收拾好心情,调节好情绪,在这个无知者无畏的年纪,就让孩子勇往直前,去尝试吧。
加油,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