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去年有报过弘单老师的进阶课程,当时因为考证等各种原因耽误了课程,没能跟上大家的节奏。
在报听书稿写作之前,我也纠结了很久,因为我的时间很零散,要硬是凑在一起读书写文章,也很担心做不到。
恰巧的是,在报名的前两天,我看了几页《非暴力沟通》,也许你会说这本书和这课程有什么联系呢?是的,的确也是没有什么联系。但我很震惊的是书上的那些不好的沟通模式竟然是我常用的说话方式。
我曾经也意识到它的不好之处,这种谈话方式会给我的孩子和我的爱人肯定也会带来诸多的困扰。
但我却没有下意识地去改变,没有采取任何的拯救措施。
所以那一刻我觉得,我没有做的事情,或者是我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不是就是自己在为自己的行动在找的借口呢。
困难与否,那一念之间看的就是决心。
恰在这时候,看到星姐公众号更新的文章《钟南山院士的夫人,原来是她》,现在是疫情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院士是人人心目中的明星。
所以,我也会很关心钟院士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微博还是微视还是公众号,有出现“钟南山”这三个字,我都会看一遍。
院士的夫人是李少芬(相信很多90后都很陌生),她是中国首届女篮的主力队员,钟南山院士当年也是一名运动健将,两人机缘巧合就走到了一起,相信这就是缘分了。
在李少芬同志退役后,又继续担任了广东女篮的教练,为体育事业效力。
我很关注的是,两人养育的一儿一女,都很优秀。
儿子钟帷德是博士生导师,泌尿科专家,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
女儿钟帷月受母亲的影响,成为了优秀的游泳运动员,曾打破短池蝶泳世界纪录。
这不禁让我想到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再看钟南山院士的家庭背景。
父亲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
母亲廖月琴,“鼓浪屿廖家”后裔,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外公廖照熙圣约翰大学毕业。
堂姑是廖翠凤(这个名字应该大家应该会很熟悉),就是林语堂先生的夫人,他和钟南山院士的外公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
额,这么算下来,钟南山院士绝对是出身于名人世家的,所以说原生家庭对子女那是得有多大的影响。
那么,这跟我报名听书稿写作又有什么关系?
没有关系,但与我的想法有关系。
我的父亲,爷爷,祖爷爷都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一辈子都是在拿着锄头勤勤恳恳地干农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很庆幸,我父亲那时候能意识到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走到外面的世界。
所以我们家的孩子都会有一种观念:读书现在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它不是能让我们活下去的唯一一条路,但它绝对会是最容易的那一条。
现在回忆起那间漏雨的小学教室,那一年(记不清楚是哪一年了……)拿了市里竞赛的第二名,差点就轰动了全村,路上碰见个人都会道喜的那种,父母亲的脸上写满了骄傲,尽管奖品只有一张奖状和一支钢笔。(写到这里,忽然有一种要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的冲动,以后可以给孩子看看……额,容我偷笑一下……)
所以,我报名很大的一个初衷就是,要以最大的可能性去影响我的孩子爱上学习,日后当她回忆起过往,能让她觉得,尽管自己没有一个显赫的家世,但是有一个会读书爱读书的母亲。
最后一个报名的理由就是,开一条副业的道路,由于去年的工作调动,搬家,买房,不久还需要装修,家庭生活开始拮据(嗯,这样说好像很功利的……)。
总体来说,从当初犹犹豫豫要不要报名到决定要报名,我确实是想过不少的事情,但最后我还是决定来了。
理由有三:①相信读书能改变我的为人处事方式。②给孩子一个读书氛围。③读书变现,改变生活现状。
这就是我来写作课的理由了,希望也相信我能坚持完成每一次作业,跟上节奏,学好听书稿的写作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30天的学习,能写出一篇编辑认可的听书稿,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会读书,高效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