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地开了电视,正好看到欧洲歌唱大赛正如火如荼地在里斯本进行。
我于是看了一段。没耐心看完,今早看新闻,居然是以色列的丑胖妹得了冠军。
不是因为喜欢,是好奇。德国人每次在这个比赛里总表现怪异。2010年,一个18岁的女孩以一派天然的风格,在这个比赛中高分获取了第一名,那次闹得举国沸腾——好像德国歌者前一次取得这个比赛的第一名还是1982年。
次年,德国还是派这姑娘出场比赛。姑娘变性感了,歌声却仍然是稚嫩不稳的感觉,结果惨败。
之后德国参赛的男女歌者亮出的怪路数很多,奇丑的、俊美的、虚幻的、动漫的、太空的都有,可是成绩真是惨不忍睹。记得去年前年都是倒数第一名。
前年的优胜者是名挪威男子,唱一首欢快的歌唱生活的歌。他使用的背景很奇特,让符号和漫画在身边游戏,还随着他的手势撒出去和收回来,仿佛他在用歌画画一般。于是德国去年参赛时,也跟着玩背景:歌者是美女,声音也不错,一身高贵银色紧身裙装外加玄丽化妆,随着歌声的激越程度变幻背景,或者火山岩浆或者冰川雪山。可惜,她还是掉到最后一名。人家葡萄牙的优胜者,以日常形象出场,除了聚光灯没有别的花样,由一对男女合唱一首失恋者的歌,男子的音区很高,女子的音色低沉,声音如梦似幻,表情浪漫轻松,好玩的是他们给观众的小动作颇多,还相互的“提醒”,让观众觉得他们是在即兴演唱。那首歌,收尽了激情在轻吟浅唱里,把什么玄幻都打败了。
好,今年德国也来这个路数了,上台的那个男孩子顶着一头仿佛没打理过的天然卷发,黑T恤黑牛仔裤的就上台了,一如街头卖唱的年轻人。他唱的也是葡萄牙人那样的高音。得了第几名?第四名。
以为德国人鄙视跟风,其实未必,弱得没自信时,谁都只好模仿。
德国人除了交响乐伟大,舒伯特的歌曲也算伟大,可都在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到流行音乐时代呢?德语流行歌曲本来就少,他们的青年歌手们喜欢唱英语歌,哪怕是他们自己填词谱曲的原唱。听过有德国流星音乐有高手没有?我没听说过。
德国也有国际流行歌曲大赛,名字叫【回声】,今年举办第27届比赛,但是成为了最后一届。因为今年的评委,让自称“年轻、暴力、帅”的波多黎各三人演唱组,用歌颂暴力,有反犹太情绪的饶舌歌获得了大奖,引发众怒。很快地,一些早年获得过【回声】奖的艺人退回了他们领取的奖杯,以表示自己不能同这类歌手当同类。现在,【回声】死了。
政治不正确,那歌艺术上也没可取之处。550个评委选了这三个宝货——啥品味啊?
曾经是满怀对德国音乐的崇拜,以为这里到处飘荡着美妙的音符。结果听到的,全是旋律简单,节奏明快,听一百首后你感觉是听了同一首一样的欢快小曲。
南方德国多在山区,他们的民歌是用“摇斗”(Jodler)表现特征的,摇斗就是让声音忽高忽低地滑冰,仿佛一个人在找音位还总是找不到似的;北方的德国靠海,典型音乐是手风琴伴奏,旋律整整齐齐的“直唱”,听着仿佛齐步走那样。如果看汉堡风光片,你一定会听到。
遇到10个德国人,9个会是五音不全的,剩下的一个肯定在业余合唱团唱歌。
上个周日,我为给一个朋友捧场去了他们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除了合唱,还有舞蹈和萨克斯管的独奏。
听了合唱团的第一个节目,我由衷赞叹:好听,男女声轻柔地混合成一组飘逸的音带,徐徐升起,袅袅盘旋,仿佛从天国飘过来的一样。第二首,他们变换了队形和唱歌人数,换了其他的曲子,不过声音还是天国那里来的;……
到了第7首,我撑不住了,睡意实在太浓了。
让我醒过来的,是萨克斯管的独奏。
那是带口技和表情表演的。演奏者在观众里穿行,走得好像是一个人的游行。萨克斯管吹出的是很现代的音乐,时而会发出啄木鸟啄木头那样的声音,时而会如野兽的孤鸣,长啸数声,回肠荡气之后,再滑行出一串悦耳华丽或者艰涩沉闷的诉说,充满戏剧性,跟每个人都知音。
反正,让乐器说话时,德国人就厉害了。
而且演奏时,还有两名男女舞者在场内四处游动着,跳着皮娜·鲍什的舞,简单而有激情。
总算是把我的睡意赶跑了。
认识的朋友里,有三个在合唱团,一个在唱诗班。有次他们中的一个在生日宴会上告诉我:他们合唱团最近排练了一首中国曲子,很好听。他从手机里翻出了这首曲子的曲谱给我看,我一看,哦,宋祖英版本的《茉莉花》呀,随口就给他哼了。我的声音是高不成低不就的那款,中国人说我唱歌是念歌,没调儿没感觉的。可是那天我可出彩了。他们再三要求我再唱,再唱。
第一次发现我会唱歌——————比起德国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