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简书-彼岸语语-《资治通鉴》03Ⅰ关于周朝的一些背景知识
推荐以上作品,对周朝有比较全面的介绍,文章条理架构都比较清晰。
2.内容
威烈王:三家分晋,三家分智,豫让杀赵襄子,魏文侯明政,吴起鲁魏为将
3.感悟
①三家分晋:司马光将三家分晋视为天子坏礼的标志,也就产生名不正言不顺,上下不能相保直至周朝灭亡的结果。从现在角度看,礼分名是一种秩序,需要秩序的维护者,以前是周王室维护其本质,后来是春秋五霸维护其表象,到战国就没有了维护者,由此看礼崩乐坏也是一步步发展而来,周朝的灭亡是不能自立,不能维持秩序,自然需要新生出重新制定秩序的权利。结合到个人,我想到自己是自己人生的主宰者,命运的安排,社会的洪流,家人的期待,这些都是外力,影响却不能决定个体抉择。周王朝就像一个听之任之的人,弱小之相已现,只期待先王的余威披泽自己,结局就是开始于三家分晋就是支离破碎,个体放弃个人的思考,选择,行动能力,就失去了独存,自立的能力。所以自主思考,理智行动。
②三家分智:晋国六卿,中行氏、范氏、智氏、韩氏、魏氏、赵氏六大家族。当时智氏是其中最强的,最终却败于韩赵魏。司马光归结于智伯才胜德,他认为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智伯的才有长的好,技艺强,能说会道,性格强毅果敢。最大的缺点就是不仁,表现在屡次冒犯别人,最终小国联合,智氏灭亡。我觉得才和先天性格,后天环境及培养有很大关系,成年后成型,很难有大的改变。德我认为是认识问题。例如智伯生活在世家大族,受人仰慕,以为财富权势构建的框架牢不可破,缺少对被冒犯,被侮辱的认识。他到不见得刻意冒犯别人,日常就如此,习以为常了。所以我总觉得对孩子的培养,全面的意识很重要,知顺不知逆,知富不知贫,都是片面的,知好能干好事,知坏可以不干坏事。认识到自我认知的片面性,心怀敬畏。
③豫让杀赵襄子:古之义士,现在看来有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情。他们总有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坚持。
④魏文侯明政: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他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⑤吴起鲁魏为将: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不当卿相,决不回卫”,不奔丧,杀妻这些事可以看出他有坚定的意志,敢想,敢干,一旦认定某事,不计大众的看法,所以他变法得罪其他望族也是可以预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