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语文,义不容辞

暑假里再次温习了王崧舟老师的《爱上语文》,读后心中感慨万千,对语文有了很深的认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爱上语文义不容辞;作为一名中国人,爱上语文,义不容辞。

一、语文的重要性。

1978年,语文教育大家吕淑湘先生曾指出:“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怪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家没有体会到语文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出生到丫丫学语到离开世界,如果没有离开中国,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语文的环境里面,作为当局者,我们没有感受到勇为的重要性,没有体会它的魅力,自然不能深刻体会它,更不能好好爱上它。

语文是什么呢?

对广大中小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寸步难行;

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对中华民族来说,语文是3000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文本身也是3000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

所以,学好语文,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二、怎样学好古诗词?

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最具中国特色、最有文化含量的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它们是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爱上语文,就从爱上古典诗词开始。怎样才能学好古典诗词呢?孟子主张“知人论世当以意逆志”,就是说学习作品内容必须和作者联系起来,结合作者生平以及写作时的背景来学习,才能学生动,学饱满,学通透!

有了“知人论世”这样一种学诗的意识,我们就会将诗词的学习先由“薄”到“厚”,再由 “厚”到“薄”。源于深入,源于了解,最终的“薄”要比最开始的“薄”更上一层楼。

在将古诗从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柳宗元《江雪》中的“渔翁”是一种士大夫精神的象征,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写照,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化身,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一种隐忍、一种等待、一种向往、一种境界……

“知人论世”让我们更加明白苏轼《题西林壁》的以境显理,慨叹他那人生的境界和生命的哲学;也让我们了解了纳兰性德传奇的一生,了解了《长相思》中他深深依恋与思念“故园”的那一颗“乡心”。然而这颗“乡心”,不仅仅是纳兰的。它也是杜甫的,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是李白的,是“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也是崔颢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一颗颗“乡心”,不仅仅属于诗人词人自己,更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

“知人论世当以意逆志”让我想起了李清照和她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直以为女诗人就是在赞叹项羽的不肯苟且偷生,但其实这首诗的背景是这样的:

公元112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李清照夫妇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叛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

    知道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就知道了这首诗不仅是女诗人借项羽来讽刺丈夫赵明诚的临阵脱逃,也更加感受到了那个站在江边的“妻子”内心的纠结,同时她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可见一斑。

三、品诗,要会用“意象”来转化

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余光中)

诗人的创作是从“意” 到 “言”的过程,读者的赏析是从“言”到“意”的过程,而“意象”则是“言、意”二者之间的纽带桥梁。我们中国人的含蓄产生了“意象”,让“意象”为诗人自己代言,表达思念与愁绪,表达心境与精神。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字字写愁却不见愁,而你我心间满是愁,因为我们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营造的氛围中就可以感受到,从“雁”“梧桐”“细雨”这些意象也能感受到:怎一个“愁”字了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意象的撷取与感悟,让我们与诗人跨越时空的隔阂进行对话,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同一个意象又会引发你我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多么的神奇!所以白岩松说:“读书,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明月”“水”“钟声”“儿童”“故园”“乡心”“雁”等等。说到“雁”意象,王崧舟老师有一点让人佩服,也引人深思。在他的第五集《文化意象的魅力》中,以统编版一年级教材中《秋天》一文为例,启发我们语文教师应当为孩子们播下一颗文化意象的种子。是的,一年级孩子是很小,他们不懂什么是意象,不懂什么是意象文化,但是我们老师要以自己敏锐的意识来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情境:从“鸽子”到“信鸽”,从“信鸽传信”到“大雁传信”,再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写信给出差的妈妈,说说几句心里话,让大雁帮忙传信。这样的课堂孩子们喜欢,有价值啊!于是乎,像“雁”啊,“落叶”啊,这样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就在孩子们的心间留下了痕迹,足矣。这样的教学意识和方式,也让我们语文老师受益匪浅!

同时,王崧舟老师关于大诗人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水”文化意象的讲解,也让人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禁感慨自己以前仅仅是会“背”这首诗而已。

关于如何解读与还原诗歌中的“意象”,王崧舟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方法:

第一,赋形还原,即可以将诗中的意象(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场景,还原成可以看到、听到、摸到的细节;(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就是如此)

第二,切己还原,即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第三,联想还原,即联系其他诗人笔下的相同、相似的意象;(对于张志和《渔歌子》中的“白鹭”意象,李白诗歌中也有,那是自由与孤独的结合体)

第四,象征还原,即意象本身是象征诗人的心灵境界、生命追求。(白鹭飞,是白鹭在飞吗?是诗人张志和的心在飞,白鹭成了诗人人生理想的一个符号、一种象征)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实践、体会、感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