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不是写毛泽东的少年,而是梁晓声的少年时期。他的少年大多在中国曾经一个灰暗的时期度过,里面掺杂了无数说不尽道不出的苦,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他的周围在那个时候都是带着流泪的哭泣。
但最让我感触的是他的小学。学校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它教书育人,所以每个人都希望那是一个纯洁无暇,永远没有世俗干扰。但那只是幻想,有人就有纷争,有社会利益的充斥。
在梁晓声的小学教育里,他的班主任是带有有色眼镜的。和我们很多人遇见过的,班主任老师喜欢那些家庭好的上学乖乖的,偶尔的言语冲突就让这个老师认为顶撞了她,让她觉得“这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从此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不会再有一个老师温柔的声音、娓娓的教导。就是这样冷漠。
其实这又是如此平常,每个学校都会有这种事情。在孩子的成长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一个学生产生莫大影响。而学生最怕的莫过于老师的冷暴力,那真是伤人的利器。我是一个在班上处于中等的学生,也会因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而思索不安许久。但我是班上的隐形人,老师眼里平凡不出眼的乖乖学生。长得不好看,学习成绩既不高又不低,性子又内向,那就是泯然众人也。
其实在学校最受忽视恰恰不是那些最调皮成绩最不好的学生,而是那些永远在中等不会给老师添麻烦的学生。我想他们受过的创伤是默默的站在黑暗的一个角落,没有人关注。其实他们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眼光,他人的鼓励。其实在这个世界本来有茧可以羽化成蝶,只需要一个小小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