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布置了录制防疫朗诵小视频,要求每位同学都参加。
我并没有收到所有同学的视频,有家长提前跟我说明了没有条件录制的情况,收到了徐浩然、闫毓杰闫振杰、张佳祎、周霆宇、齐绍文、刘茂彤、徐雅雯、王其山、马逸然、李娅琪、罗雪澄、杨逸凡、张悦悦、张黄鸿茹、张艺怀、王亚辉、刘怡涵、于宗翰、杨佳歆、黄明财、华俊豪、姚瑶、王霖翔、周漫妮、姚晨一共26位同学的小视频,咱们班一共49人。
首先我得替这26个孩子谢谢他们的家长,爸爸妈妈,谢谢您重视我每一次的参与,谢谢您支持、鼓励我,陪我一步一步成长。
其实收到26位同学的视频已经超出了我的预期,学校这次通知的是每个班至少交2个,那我为什么会这样通知呢,是担心交上来的太少没办法选出较好的吗?不是。
我只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每一次的小机会中去积极参与,去锻炼自己,去试试,看看自己能做到吗?能做到什么程度,也许自己比自己想的更棒呢!
人到底是怎么长大的呢?不是年岁长大就是长大,也不是学习功课文化知识就长大了,可能就是在这每一个能展示自己的小机会中慢慢长大,找到自信,发现更好的自己。
一直很喜欢读的一本书《发现母亲》的扉页写道: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是一本随时翻开都能有所收获的书,当然,我并不是想让我的孩子成为天才,只是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怎么去做一个母亲。
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普通的大多数,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可能一下就变得非常善于表达自己,变得超级自信。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参加教师考试面试时的场景,双腿一直发抖,语无伦次,但到了两年后再次参加面试时就好了很多,答案无非是中间我锻炼了两年。
想起有一段时间做了个发言记录表,想鼓励大家积极发言,一周结束还把一次都没有发言过的同学发到班级群通报。有的从来不发言的同学慢慢会发言了,但也有那种不为所动的孩子,实施了两个星期后发现作用不大,于是作罢。
之后回想起来,都觉得自己这个方法欠妥当了。我一直希望的是孩子们能愿学、乐学,而不是我强迫他们学,但是咱们班的课堂整体就没有那么活跃,我带的另一个班就相反,特别活跃,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动力。
但也是后来慢慢才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也不一样,我总想改变,但其实很难,他没有突破自己心里那份胆怯,我再强迫又有什么用呢。可能我还是应该更加尊重每一个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就是不一样的,针对每个不同的孩子再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体来说的话,小组交流就好很多,叽叽喳喳都愿意说,但也有小组交流也不愿意说的。
可能我们心里都有一个目标,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有这个期望自是好的,但是怎样才能达到呢,可能就在家长您的一次次关心、陪伴、鼓励、支持中。
我们不奢望他能成为一个天才,但是我们可以陪伴他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