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脸不贴冷屁股——让大家的情绪一同起飞
我以前在专教朗诵诗的时候,有一回我把学生朗诵的录音带拿回家听,录音机一开,冒出一句尖而高亢的“冉冉而起东升的朝阳。”
天哪!我的鸡皮疙瘩从头顶一直冒到脚心,怪不得有人骂朗诵诗造作,居然连我自己都有这样肉麻的感觉。
可是当我把录音带倒回,由第一句开始听,再听到那句“冉冉而起东升的朝阳”,却又怎么听都觉得对了。
为什么我第一遍会觉得肉麻?
因为我忘记倒带,朗诵人的情绪好像飞机起飞,先滑行好长一段距离,等到动力够了才起飞,当我由结尾听,好比没经过滑行,就一下子爬升,当然会摔下来。
让大家的情绪起飞
想说话感人,非常重要的就是让听众的情绪能跟得上。
就算心里急,也要忍着,你要娓娓道来,慢慢营造气氛,就像让听众搭飞机,好好滑行一段,再跟着你一飞冲天。
急有几种,一种是条件不成熟,大家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如果你着急说,前面几句大家没听清楚,后面也就失去兴趣或减少了力量。
还有一种急,是你说的太急躁,结果大家前面的东西没有搞懂,更不用说后面的了。相信你有这样的经验,去餐馆问有什么菜,侍者报菜名就像炒豆子似的,你却一样都没听懂。
差的推销员是上门背书给你听。
打电话推销的,常让你觉得那是一架会呼吸的机器——听了就有气。
做个冷面笑匠——用对方最能了解的方式表达
二十年前,我带一个女学生去美国。
飞机起飞不久,女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老师,这飞机上有没有厕所?”我差点大笑出来,但我忍着,硬是不笑,冷冷地说:“没有,你得憋着!”
才说完,四周好像已经睡着的乘客,居然不约而同都笑起来。
为什么大家在听她问“有没有厕所”时不笑,却在我答了之后,一齐忍不住地笑起来?
我想,如果当时我答“少闹笑话了!飞机上当然有厕所”,或是我先笑,恐怕四周观众就算笑,也不会这么爆笑。
你的情绪不是别人的情绪
笑话常常要冷讲,你的情绪不是别人的情绪,千万不能以自己的“了解”,去想别人的“了解”;用自己的“情绪”,去想别人的“情绪”。
举例来说,当你看完电影,很感动,要说给别人听的时候,必须先把自己的那份感动压着,慢慢把故事的原委说清楚。因为戏里的张三李四,你都看过了,说的时候,甚至脑海里会浮现剧中的景象,可是当你说的口沫横飞的时候,听的人可能连张三李四的关系都没搞清楚。
选择最好的陈述方式
《读者文摘》为什么能畅销全球?
有个出版社的主编说:
“一本书的的畅销与否很难说,可能是靠宣传,也可能是运气。但是有一种书,翻两页就知道不会畅销,就是用那些复杂的文法和艰深词语的作品。学问好的读者毕竟是少数,多半的读者都是普通大众。你去看看《读者文摘》,为什么在全世界都畅销?很简单,他们摘取长篇大论的文章,让它变得好读,而且不信你算算《读者文摘》用的字,一共才多少?他们用人人都能懂的字,加上内容精彩,当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当然容易畅销。”
马屁不要拍在马腿上
我也有个亲历的惨痛经验。
当我在做电视台记者的时候,有一天赴某纪念馆馆长的邀宴,那纪念馆被新馆长大力整顿,全面改观。
我在席间特别为此捧了馆长一下,一边敬酒一边说:“你来了XX馆,真是‘生死人而肉白骨’。”
这句话是我在小学课本里学的,意思是起死回生,“使死人能活过来,白骨重新长出肉”。
哪晓得事后馆长竟然对别的记者抱怨我,为什么把他形容的那么不堪!
我问那记者朋友有没有帮我解说。
记者朋友笑:“我不好意思说,因为馆长连那么简单的东西都听不懂,说了,只怕他无地自容。”
希望说话说得动人,先得看看听众是谁,了解他们的背景,他的教育水平,甚至他的政治立场。你要透过听众懂的东西去讲。
碰到一些有敌意的听众,你不能直说,而要旁敲侧击,譬如说个故事。
你想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些故事都是怎么来的?都是那些会在“老虎”面前说话的聪明人编的啊!
你咬什么耳朵——怎样避免别人疑心
如果你今天要跟朋友商量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事得花时间细细讨论,你会选吃饭的时候说吗?
抑或你会先吃饭,吃完再找个安静的地方聊?
说话时不可冷落别人
在喧闹的餐桌上,你是不是也经历过这种情况——
之间对面的人咬耳朵,你好奇,却使尽力气也听不清,搞不好,咬耳朵的人还转头瞟你一眼,你就更疑心了。
还有当你跟身旁的人有说有笑的时候,是不是有人会拉着嗓子问:“你们在说什么啊?”
记住,你成立“谈话小组”,就是把别人排距在外,尤其是当一桌人成立两三个组,另外两组已经不再讲话,你这小组还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时候,就是不礼貌。
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将声音加大,把别人拉近谈话圈。再不然,你就应该立刻解散小组,转身“顾全大局”。
小心背黑锅
此外,当你发现地方吵,听不见你们说话的人好奇可能多心的时候,你甚至应该主动拉大嗓门,或探身过去,提示一下,告诉他你们正在说什么,对方一定会因此觉得你这个人细腻体贴。
至于碰上个真有“疑心病”的人或“醋坛子”,我奉劝你,除非句句话都让他听到。否则最好什么也别说,免得——背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