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脑里一直在思考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当一家企业陷入中国足球这样的怪圈之后,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突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可能算是从自身经历出发的观察吧。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中国足球的怪圈,就是中国足球一直很努力,但是从未出线。
你想想看我们多久没有听过中国队世界杯出线的消息了,距离上次02年世界杯出线已经过去18年了。
真的没有想到我们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居然就是巅峰,接下来就开始一蹶不振,甚至前几年打不过泰国队,以及战火纷飞的叙利亚。
中国足球不是没有想过改变,但是每次的改变都是那么的充满无力感。
比如频繁的换帅,不知道从米卢之后我们累计换了多少主教练了,洋帅、土帅挨个试,里皮也来说,结果说执教中国队是人生最后悔的决定。
大量的换帅被验证是治标不治本的操作。
还有就是国足的改革,甲级联赛,商业机制等等。我们看到的就是恒大队冲进世俱杯,两次拿到第四名。
但是俱乐部更多的是通过大牌球员的交易,让核心C位有了外援的支持,达到最终俱乐部整体实力上升的目的。
它短期内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业,但是就像当下国内的手机行业一样,核心产品没有攥在咱们自己手上,看着特别光鲜亮丽,国产手机世界占有率最高,但是仔细一拆开看看,核心CPU美国的,存储芯片日本的,屏幕是韩国的,系统都是谷歌美国的,咱们自己还是干着组装厂的生意。
一旦美国下禁令,封杀系统,处理器芯片,连华为这样的有大量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都面临极大的困难,更何况其他积累不成熟的厂家呢?
足球也是如此,你看着很棒,但是核心的前锋中锋都是外援,我们国内最强的进攻前锋无人培养,到了国家队,各个都是俱乐部最强的后卫边卫,真正能够扛起节奏,主控比赛的人没有,核心人才不足是最大的问题。
还有就是没有人才的培养机制,整个中国唯一能够看到足球青年培训体系并且明显看到效果的就是上海的徐根宝教练带出来的上海申花和上海上港,而且徐根宝的青训体系还为国家队培训出了颜骏凌,武磊,张琳芃等优秀球员。
但是培训青年球员是特别辛苦特别累,而且短期内看不到效果的事,这种事大家都明白,这是历史的客观规律嘛,但是大多数“聪明人”都会想,为什么就不能快速见效呢?为什么不能一年就出成绩呢?
每个人都在急功近利,没有长线思考,导致的结果就是最基层最关键的事没人愿意做,苦活累活是长期看最有效的,但是也是最没有人愿意坚持去做的。
好奇的了解了一下日本的足球发展史,总结起来就几个原因,和大家一起分享:
1、完备的人才体系,足球思想的培养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就看过《足球小将》,这就是从小给孩子们耳濡目染的足球思想的教育,而且从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完善的足球比赛,将小朋友科学规范的培养成为优秀的足球人才。
2、足协对于国内足球事业的发展是按照百年大计来进行规划,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做几年看看,不合适再换。
很多时候做一件事没有效果并不是说这个事做错了,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而国内都太着急了,刚上位一年就要打入世界杯,没有效果,从球迷到足协领导都给整个体系大量的压力,导致又匆匆的改变策略,没有一个贯穿执行10年以上的指导思想,大家都是在频繁的放弃改方向。
3、需要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不是单单给钱这样简单,而是从国家层面来重视这件事。足球发展不是足协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换主教练的事,更不是场上11个人的事,而是要在国家层面将足协、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等部门联合起来推动。
本质上是足球人才梯队的搭建出了问题,那其实就是最基层的孩子没是没有足球思维或者说足球教育的,并且整个社会层面对于足球的报道氛围的影响都明显不足。
某个明星出轨、一个游戏总决赛造成的声量都比世界杯足球新闻热度还要高,这其实就是整体足球氛围已经消失了,需要文化部等部门进行从娃娃抓起的足球思维的曝光。
4、梯队建设的统一化
整个国家层面没有一个总体的足球人才梯队的培养计划,目前大家能够了解的就行徐根宝的上海青年足球人才培养计划,但是其他地方是否有自己本地的青年足球培养计划呢,或者说能不能将徐根宝的培养计划推广到其他地区,让更多足球队孵化出更多国教,提升国足的综合战斗力。
说了那么多国足的事,其实真正要讲的是企业管理。
很多中国企业也面料国足一样的问题,只不过国足不能倒也不会倒,但是很多中国企业是活不过3年的,不声不响就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有多少老板是真正按照长远企业的发展目标来进行人才梯队的建设的?
有多少老板不急功近利,会耐心的等待下属创造业绩,自己不横加干涉。
又有多少老板尊重常识,按照常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安排布置事情?
这可能是我们真正要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