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医生来说,考试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但即使吃过再多次, 考试之前还是难免焦灼不安,恨不得烧香念佛,只为了考试能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成绩。
你是否也跟我一样,每每考试临头,才开始手足无措地准备,准备的过程中备受煎熬,顶着“啊啊啊啊!书看不完了”的巨大压力,然后取得一个不好不坏的成绩,复习所花费的时间也并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一旦答完试卷,所有看过的知识点又“嗖的一声”消失不见了。虽然脑袋里想着“下次一定要准备得更充分”,然而真正等到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一切照旧。
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的上级X哥就面临着一个考试,即使人到中年,考前焦虑却也并没有放过他,考试前那两天他一改平时说话笑眯眯的样子,脸色阴沉地简直可以滴出水来。X哥考试结束后还告诉我们,为了准备考试,他提前买了好几套模拟试卷,却意料之中地一套都没有完成,而别的小伙伴们都做了好多好多试题。我只能安慰他说,为了准备考试而进行的突击式学习对于我们掌握知识并无帮助。当然,对于提高考试成绩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不过这句话我并没有说。
等到查询成绩的时候,X哥居然是办公室里分数最高的那个。这并不奇怪,长时间的积累对考试成绩影响更大。
为了学习英语,我开始在学堂在线上学习一个叫做Think 101X的全英文课程,然后意外地发现,其中竟然有一个章节是专门教人们怎样更加科学地学习,从而用较少的时间达到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以下是我认为让我受益匪浅的几条建议。
1.Input less and output more.输入更少,输出更多。
用笔画重点、重复阅读并无真正的用处,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在尝试举出一个新的例子,尝试回答一个可能的问题,尝试着总结课程的概要,而不是亦步亦趋记录课堂上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在输出的过程中,我们积极调动大脑,自然而然就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做中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2.Retrieval practice.回顾小测
如果你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来回反复阅读,而是遮住部分内容,尝试回忆剩下的部分,那么你的学习效果将大大提高。即使你真的想不起来,再次阅读也会记得更多,因为如果只是反复阅读,随着你对内容越来越熟悉,大脑会收到错误的信号,误以为内容简单,于是投入的努力也会越来越少。如果你想使用这种方法,不妨将需要记住的单词或概念记在小卡片上面,时不时考考自己。
3.Spacing effect.间隔学习
如果你两周后就要考试了,那么你每天将10个小时的内容分散在这两周里学习,效果要远远优于最后一天连啃十个小时书。
4.Desirable difficulty.适宜难度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讲课轻松幽默,你听起来毫不费力,那么你就该有所警惕了。一旦我们的大脑认定这是一个简单的课程,它就开始偷懒了。要知道,在这个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为了生存,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遵循着节约能量的原则。因此,我们应该使我们的学习内容保持着适宜难度,这样一来,我们既不会因为学习内容太简单而掉以轻心,也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缴械投降。
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应当使学习内容保持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散式的“做中学”,并且时不时给自己来个小测试。
以上就是我想要分享的内容,再过1周我也要考试了,虽然知道自己的复习情况,但仍会有些惴惴不安,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我带来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