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都有一种觉悟式的努力,学生时期我们肆意挥霍青春。可到了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开启了好学生的模式。
我们每天熬着夜,看书学习,要不就在深夜里,正硬憋着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周末的我们,推掉了各种好友同事的应酬邀约,舍弃了逛街刷剧的时间。一心泡在图书馆里看书,要不就刷着自己报的网上付费课程,真是比现在的小学生还用刻苦努力。
但是再仔细斟酌一下,其实明明白天就能完成的事情,偏偏要拖沓到晚上去做。其效率也大大降低了一半,就会“刻苦”到深夜,甚至凌晨。不光影响自己第二天起不来,更影响自己这一整天工作的效率,闹不好还要被领导挨批 。转头哀叹,明明我那么努力,可结果还是一塌糊涂。
我们是泡在了图书馆里,可手上捧手机的时间比捧书的时间还长,大半个时间都在不自觉地刷着手机。我们报的各种付费学习也只是耳边功夫,要不连耳边功夫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更不用说要去实践了。
我们一边努力,一边又焦虑着,循环往复。
究其本质,作者李尚龙的一本书封《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角度来给我们解说心中的烦恼。
李尚龙原新东方的英语教师,平时是导演、是编剧、是畅销书作家。虽然被人冠以“鸡汤作者”的身份,可他自己就活成了我们嘴里的那个“鸡汤”。十几年前他和我们一样,是没钱没房没车的北漂一族,但通过自己的努力,重要的是实践,活成了他梦想里自己的样子。
一、焦虑的三方面
1.个人成长
生活中常见的两极分化就是,同一个班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两个学生,一个课上拿不同颜色的笔做了满满一页的笔记,课下还不歇息做着各种习题;而另一个课上只是简要得做了些笔记,下课铃声一响就跑出门去玩了。等到了宣布考试结果的时候,后者远远比前者分数高了很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问人家,你怎么学习的呀?我平时挺用功的,可分数还是没你高。人家只会轻飘飘地说;“没怎么学习,就是你看到的样子呗。”听到这里,感觉有把刀戳了一下你的心窝子。
其实人家一回家,就有教高中老师的父母在一旁辅导,布置很多的作业习题。不是你付出的少,而是缺少了正确的方法。
换到职场里也是这样,明明那个人做得没我多。可一到升职时期,人家轻而易举得就坐上了那个位置。而你只看到了人家会拍马屁,怎么不说是她的情商高,有交际能力呢?
我们都有梦想,可能实现的寥寥无几。这是为啥?你问他你的梦想是啥呀?人家说:“能赚很多钱”。同样是赚钱的梦想,另一个人他会说“我希望在3年内,赚下10万块。”这后者的细微差别就是他有一个量化,而前者没有细分梦想,也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没有明确的一个目标就不知道劲儿该往哪里使。
找到自己的目标,认清方向,及时复盘,是对自己努力的检验;不要让你的努力化为乌有。
2.个人情感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他明确地知道想要什么,但是因为父母的原因,偏离了轨道。书中有个案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大概说得就是一个男生,在大二的时候,感觉周围的人都不思进取,上学没有意思。于是就出校门,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了个修电脑的小门铺。因为个人的技术精湛,上门的生意络绎不绝。本想修学,全心思在这条道走下去的。但是乡下的父母听闻了,立马赶来求儿子赶紧回学校学习,拿个毕业证,又是跪又是磕。耐不住父母的央求,就回去好好上学了。
就这样安稳地毕业了,本来想着到外面闯荡一番,结果父母已经早早安排好。给他弄了份体面轻松的铁饭碗工作,这哥们没办法就又回去了,过上了父母想要的日子。可他说“现在我确实无忧无虑,但是我最恨、最怨的是我的父母。”
结局令人有些惋惜和悲哀。但细想来,就该把错误都归给自己的父母吗?
另一个也是有明确目标的年轻人,喜欢文字。一天到晚的坐在书桌前,码数页的字。一旁的父母,看着自己的儿子整天待在家里,也不出去工作赚钱。老俩口就整天老脸一板,动不动也会言语上攻击儿子。心想写那么几个破字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父亲出门遛弯,别人一提自己的儿子,就气不打一处来,说:在家啃老呢!
有一天他把自己所写的字,出版成了一本书。经过多方的渠道求爷爷告奶奶的,才让作家毕淑敏给写了个序言。
原来父母一直都非常喜欢一个作家,就是毕淑敏。
老两口一看是毕淑敏写得序言后,终于不阻止自己儿子写作的事儿了。理解了儿子是在做正经有用的事情。每天儿子熬夜写作,老母亲就端上一杯热牛奶,让儿子不要太辛苦。这回父亲出门也神采奕奕了,看到人就牛气冲天的吹着自己的儿子是个作家。
也许我们请不来什么作家来为我们当下的事,写个序言啥的。但是重点在于,我们全力以赴过,就是值得的。用父母理解的方式,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在做有用的事,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不要把罪过,都给了父母。他们一直在你身边照顾着你,而你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只因不理解你,成了最大的过错。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理解他们吗?
3.个人读书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对于我们来说,其实更多的是书中自有财富,书中自有成功。古时,人们靠着读书考官,走上了仕途之路,紧跟着是权力财富。现代也是一样,有多少人靠着知识变现,走上了财富之路。从普通人变成了功成名就的自己。
于是我们也开始不断地学习,多读书多输出,但事实我们还是那个大多数中的一个平凡人。这也就产生了后来的“读书无用论”,一波人以为读书是有用的,因为他们靠着读书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人,而另一波认为读书没有用,因为他们没有成功,没有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利益。
这种两波论的人,让那些站在中立的人,加速了他们的焦虑感。读书到底能不能带来好处?
作者清楚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读书能让人富裕,但不一定有钱。
读书带来的最明显的就是思维上的认知,是心灵的栖息地。你想赚钱就去从商,你想成名就去钻研怎么成为一个网红。读书不会让你暴富,只是能有份体面的额外收入。看看历史上,哪个作家能比商人的生活过得更滋润的呢?
所以让读书纯粹一点,就是我想看点书,想获得一点滋养和熏陶。充实自己的人生,让我们的精神上是富裕的。
END
你那么努力,人生还是一团糟。问题是你一直没有做那件让你焦虑的事情。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此时此刻就是永远,就是一切。去解决你目前正在焦虑的事情吧,实现了后焦虑也就不复存在。
当你去有目标的努力后,发现还是有些遗憾。那你就再回来读读这本《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书,会让你豁然开朗。只要全力以赴过,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