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斤 图/微博
五一小长假已经结束啦,往年这个时候也正是武汉大街小巷人气最旺的时候。
但今年因为这次疫情,大武汉这座江城,许多风景区却已经不复往日的繁华。
这几天无意中刷到一条推送消息,“昙华林等过了这个春天,却再也无法抵达夏天了”。
有几乎一半的小店都没能扛过这次疫情,许多以前的老商铺也在陆续准备撤走了。
看完之后我真的有一种无法言说的难过。
这种感觉,就像是抽屉里一本保存完好的青春纪念册,被人硬生生的撕掉其中一页。
这一页上,贴满了你喜欢的故事和风景。
01
作为一个在武汉生活了近6年的人,昙华林与我而言不只是一个景点,更是特别的存在。
它是我来武汉这座城市除了学校第一个去的地方,也是这座城市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文艺、热血、生动。
那是14年大一入学第一天,刚来这座城市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去学校报道完,就想立马放下行李去熟悉这座城市。
好在来学校之前在院系贴吧认识了几个热情的学长,周末放假他们就喜欢在武汉周边溜达,说起好看好玩好吃的地方,他们如数家珍,简直堪称“武汉活地图”的宝藏男孩。
第一站就来自他们强烈推荐来武汉必去之一——昙华林
那一年的昙华林还属于一个“小众圈”,是一群文艺青年的聚集地,每个店铺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入口很隐秘,下公交车之后还要拐过两条街道才能到达,一般对武汉不熟悉的人,还真的是很难找到。
刚进去第一眼,也没觉着有什么特别的。午后的街道很寂静,一条不算宽敞的道路两旁有许多位置高低不一、装修色彩鲜明的商铺,三三两两的小摊贩在梧桐树下售卖的新奇食物更加吸引我,是搅搅糖、砵仔糕。
还有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坐在青石板上,端着茶杯,摇着蒲扇,慢悠悠得喝着茶,慈祥的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零星路人。
在学长的带领下,我们穿过了一条条巷口拐角,越往里走越发现隐藏的宝藏店铺越多。
不同于现在千篇一律的风铃和邮信,那时店铺里的手工艺品偏多,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琳琅满目,价格适中。每到一个店,我都会驻足很久,就害怕会错过什么好东西。
老板们是年轻、热情的,很乐意与我们分享这里发生的故事。
有时候一件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些残损的陶瓷,没想到背后却隐藏着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
也有许多工艺品,是不对外售卖的,只供观赏。
后来上学的那几年,凡是来武汉找我玩的朋友或同学,首推打卡景点第一站必是这里,从昙华林—户部巷—长江大桥—江汉路。
这是我最喜欢的路线,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吃到美食。大多数时候我都会陪着她们一起去,每次总能淘到一些喜欢的小玩意回来。
早已数不清去了多少次了,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来这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但每次去,它都会有点不一样的改变。
或是新增的精致店铺,或是街道重铺的光滑地砖。
慢慢的它变得不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了,许多熟悉的老店都消失不见了。
我感到很失落,去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我马上就要毕业了,我的喜欢与否与它而言也不再重要了。
这种体验就像是看着一颗原本造型独特的小树苗逐步长成参天大树,在长大的过程中被一点点修剪成方圆的形状,慢慢失去原有的枝叶,变得与其他的树苗一样整齐,淹没在森林中....
02
最近一次去昙华林,是去年中旬和对象一起,我还是一如从前满怀热情的推荐给他。
但我们大概只花了不到20分钟就走完了全程,巷子里的小商铺大部分都不在了,只剩下精致的网红店,不复以往。能让我们驻足停留的店铺屈指可数。
快走出街口的时候,他讪讪地说,感觉一般吧,和我们那的商业街没区别呀。
我的心突然沉了一下,是阿,确实是没区别了,只是我不愿意相信。但这里其实早就变了,变成只是叫“昙华林”而已了。
我的大学时代也早已结束了,梦也该醒了。舍不得的可能只是曾经和那群可爱的学长一起游玩的日子、和朋友们午后散步的街头。
昙华林,对于许多像我一样喜欢武汉的外地学子来说,不仅是代表着年轻,更是一种情怀和故事。
如果可以,我自私的希望它就这样慢慢落寞下去,就让它以最好的模样温存在时代的记忆中吧。
或许若干年后的春天,又会有一群年轻人,带着梦想、创造力以及属于这座城市的鲜活,让它以更真实更独特的模样复苏起来。